晋国600年3:封建危机的形成与爆发

晋国600年3:封建危机的形成与爆发
作者: 韩鹏杰|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晋国600年3:封建危机的形成与爆发
ISBN: 9787510479366

作者简介

韩鹏杰,晋中人士,新锐历史作家,多年来深耕历史地理领域,对晋地历史尤为精通。历史博主、今日头条签约作家,在网络上集结了大量先秦历史爱好者群体。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嬴姓赵氏在晋国的兴起? | 第一节 赵氏孤儿 故事缘起 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故事最初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前 597 年),晋国大夫赵朔率领下军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河上遭遇,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回国后,晋景公为表彰其勇武,就将自己的姑姑(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嫁给他为夫人。然而树大招风,赵朔卓著的功勋和日渐显赫的地位,却引来了另外一名大夫屠岸贾的嫉妒和不满,于是就想设计陷害他。 屠岸贾据说是晋灵公时的宠臣。当初,晋灵公本人对赵朔之父赵盾把持朝政十分不满,多次想要将其除掉却始终未能得手。屠岸贾为人谄媚,于是就投其所好,帮助灵公“斩妖除魔”,却不料事情败露,晋灵公反而死在了赵氏侧室赵穿的手上,作为晋灵公宠臣的屠岸贾也因此失宠。后来赵盾的势力愈发煊赫,屠岸贾的 失落之心也与日俱增。 到晋景公时,屠岸贾在朝中做了司寇,掌管刑狱、纠察之类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权势,便想要给自己的旧主报仇雪恨。但彼时赵盾已然去世,屠岸贾就将目标瞄准了赵朔,想趁他羽翼未丰的时候一举解决掉与赵氏多年的恩怨。 他先是处置了杀死晋灵公的凶手,文中虽然没有明说是谁,但根据前后文推断,当属赵穿及其党羽无疑。而在审理弑杀晋灵公的旧案时,他故意让受讯的人 将赵盾也牵扯了进来,以表明晋灵公之死,赵盾才是头号凶手。 然而,赵盾实在是太正直了,正直到你根本找不到一点瑕疵。屠岸贾威逼利诱所得到的证词,似乎并没有确证赵盾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因此也就不能通过合 法的渠道声讨赵盾的弑君之罪。无奈之下,屠岸贾只好遵循自古以来奸臣们所惯用 的套路,用尽手段诋毁抹黑赵盾的形象,并在朝中四处宣扬其“莫须有”的罪行, 公开拉拢朝臣与其一同讨灭赵氏。 有一次他遇到了时任三军司马的韩厥,刚刚寒暄了几句就开始搬唇弄舌,他对韩厥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其罪责难逃。作为臣子杀害了 自己的国君,他的子孙却还要在朝为官,有了这样的先例,还怎么教导国人惩治罪人呢?请与我一起诛杀逆贼。” 韩厥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君子,不仅不受他的挑唆,还据理力争为赵氏辩解: “灵公遇害之时赵盾在外,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才没有杀他。如今却要诛杀他的后人,这是违背先君的意愿滥杀无辜,随意滥杀就等同于作乱。更何况,就 算是要诛杀罪人,也要有国君的首肯,你打算在国内兴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 目无君主的表现,你这样做又当如何教导国人、惩治罪人的呢?” 屠岸贾丝毫不为所动,心中冷笑:我每天大张旗鼓地要灭赵氏,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国君恐怕也早有耳闻了,国君都不出来阻挠我,你凭什么要干涉我的行动? 韩厥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屠岸贾的想法,只好去给赵朔通风报信,可赵朔却坚 决不肯逃跑。他谢过了韩厥的好意,并恳切地叮嘱说:“这事我早知道了。他真要作乱,我跑了又有什么用呢?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你韩厥在,我赵氏的香火就不会断绝。不过既然你也来了,我就以小人之心再次郑重地请求您,一定要尽力保全我赵氏的宗庙,这样的话,就算是死我也安心了。”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看着赵朔正义凛然的样子,韩厥不禁心中悲戚, 就答应了赵朔的请求,从此以后称病不出。屠岸贾看到大家都被他的权势吓得不敢说话,也就放心大胆地筹划起来。 天不绝赵 这年夏天一个微风和煦的清晨,当赵氏宗人在庭院内外辛勤劳作时,一队全 副武装的精壮甲士正蹑手蹑脚地穿行在下宫之外巷道里,密切地注视着下宫的大门。在熹微晨光的照射下,密密匝匝的干戈和刀刃闪出的亮光,穿透了街道两旁的树荫,映照在下宫外的矮墙上。带领这队甲士的不是别人,正是踌躇满志的屠岸 贾,他们所要灭杀的目标正是在宫墙之内的赵氏宗族。 过不多时,伴随着一阵清脆的哨声,巷道中的甲士蜂拥而出。他们撞破了下宫斑驳的木门,推倒了赵氏府苑青灰色的围墙,就像是铺天盖地的飞蝗一般,拥进了赵氏宫苑的每一个角落。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宫苑中的卫士猝不及防,一时间喊杀声和惊叫声混杂在一起,让寂静的街道也顿时喧闹了起来。赵氏的私属和仆人们面对这样的变故都仓 皇失措,只能顺手抄起身边的木棍、门闩和各种青铜器物奋起抵抗。然而这些抵抗 在训练有素的甲士面前显得有些多余,很快院落中人就被斫杀殆尽。 人们常说,人世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来不及与你最爱的人告别。赵朔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多少次都想与自己的妻子依偎在一起,对她做出万般的叮嘱,和她道出辛酸的再见。可他终究还是忍住了,他不想让怀孕的妻子因此担惊受怕,让她在最后的这段日子里一直都活在不安和惶恐之中,因此只能把这声“再见”隐藏在心中。 当清脆的哨声响起,轰隆的脚步声渐渐逼近的时候,他知道这一刻终究还是来了,于是就迅速安排了府中最精壮的勇士护送着妻子离开,而他自己则端坐在庭院中,等待着屠岸贾的到来。 在赵朔面前,盛气凌人的屠岸贾历数赵氏家族的罪恶,都被他义正词严地堵了回去。屠岸贾恼羞成怒,又开始不断以言语羞辱,可赵朔始终都不为所动,最终选择了慷慨赴死。与赵朔同宗族的赵同、赵括、赵婴齐也都在这次事件中殒命,煊赫一时的赵氏家族就这样覆灭了。 逃出生天的赵庄姬跑到了宫里,责问自己的侄子为何要诛灭赵氏。可屠岸贾权势熏天,身为国君的晋景公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能在事后进行了一番责问就草草了事了。当然,晋景公也不敢把姑姑跑回宫里的消息告诉屠岸贾,只能悄悄地把她藏起来。 赵庄姬在宫中待产的事情屠岸贾尚不知情,但有两个人是知晓的,一个是赵朔的朋友程婴,一个是赵氏门客公孙杵臼。 程婴与赵朔素来交好,算是一起对天起誓过的生死之交。但赵氏灭门案发生之后,程婴并没有履行誓言与赵朔同生共死,于是公孙杵臼就去责问他:“你为什么还不死?” 程婴回答说:“赵朔的妻子有孕在身,如果生出来的是男孩,我就亲自抚养他长大,好复兴赵氏;如果是个女孩儿,这说明天要亡赵氏,那时我再去死也不迟。” 后来天遂人愿,赵庄姬顺利地产下了一名男婴,取名为赵武。但可怕的是屠岸贾得知了赵庄姬产子的消息。他便不顾君臣有别,蛮不讲理地带人闯入公宫搜查。 赵庄姬自打逃入公宫,就犹如惊弓之鸟一般惶惶不可终日,如今她刚刚生子,情绪波动更是剧烈。听到外面有人要来害她的孩子,便不顾身体虚弱把孩子藏在裤裆里,并不住地祷告说:“等他们搜进来的时候,如果上天想要赵氏宗族灭绝,就让这个孩子哭出声来;若是想保全赵氏遗孤,就不要让他哭。” 上天庇佑,等屠岸贾带着人进来搜查的时候,这孩子果然没有出声。屠岸贾搜寻半天,也没找到赵氏遗孤,只好悻悻离开,从而让赵氏孤儿成功躲过了一劫。 舍生取义 事情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 赵氏遗孤降世的消息不会凭空而来,屠岸贾意识到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持续的搜捕仍在进行当中。程婴为此感到十分忧虑,于是就对公孙杵臼说:“这次 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还会再去搜查,总得想个办法啊!” 公孙杵臼没有回答他的问话,而是冷不丁地问了一句:“死和扶立遗孤,你觉得哪件事更难?” 程婴看着公孙杵臼坚定的眼神,叹道:“想死还不容易?可扶立遗孤的事儿就难多了!” 公孙杵臼于是慨然道:“赵氏先君待你恩重,你就把这最难的担子挑起来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 程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公孙杵臼是想以自己的性命换取赵氏孤儿的安全,不禁悲从中来,怅然叹息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两个人合计来合计去,似乎还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依照这条绝路来走。于是他们就依计将孩子偷带出宫来,逃到了深山之中。 这当然瞒不过屠岸贾的耳目,很快就有追兵闻讯赶到了藏婴的山脚之下。这时程婴突然跑了出来,对追赶他们的将军说:“你们追得这么紧,我是实在跑不动 了,我可以告诉你们赵氏孤儿的藏身地,但有个条件,就是你们必须要给我千金赏赐。” 听闻这么轻易就能找到遗孤,诸将都喜不自禁,于是就爽快答应下来,好让程婴供出藏婴之地。此时公孙杵臼正在山中的一处院落里,为了防备屠岸贾的袭 击,还特意安排自己的私属利用地形进行防御。不过这些私属在训练有素的重兵面 前根本不堪一击,很快诸将就攻破了防御圈出现在他面前。 眼看难逃一死,公孙杵臼只能对着程婴破口大骂:“程婴,你这个见利忘义的无耻小人!你忘了当年赵朔是怎么待你的了吗?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随赵氏而死,口口声声说是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如今却为了区区小利出卖我,出卖了赵氏家族唯 一的血脉!你若还有良知,就剖开你的心看看,你这样做能对得起谁?” 骂完了程婴,公孙杵臼又转而向诸将求情:“苍天啊!赵氏孤儿究竟有什么罪?我愿替赵氏孤儿去死,只求你们留他一条生路吧!”诸将一言不发,直接就 把公孙杵臼和他怀里的婴儿一起杀掉,回去向屠岸贾交差去了。 屠岸贾以为赵氏孤儿已死,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料真正的赵氏孤儿藏在他所不知道的深山里,由程婴抚养成人,并最终在十五年后对自己展开了复仇。 离合悲欢 赵氏孤儿复仇的故事,就要从晋景公说起了。当初屠岸贾屠灭赵氏,虽然并不是他主使的,但毕竟他也是知情的,因此一直深感愧疚。到了晚年时,他突然生了一场重病,巫师为其病因进行占卜,得到的结果是因大业的后代子孙不顺利所致。 景公很是纳罕,就四下询问这是怎么个情况。当年与赵朔定下契约的韩厥趁机进言说:“大业的后代子孙在晋国的只有赵氏,他们从晋文侯的时候就开始出仕晋国,距今也快两百年了,一直都相安无事,但却在您在位的时候断绝了祭祀。卜 辞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晋景公听了十分泄气,无奈地说道:“赵氏已经灭门,就算我想恢复他们的祭祀,可找不到他们的后人,终究还是于事无补啊!” 韩厥赶紧把赵氏孤儿藏匿的原委全都说了出来,晋景公听后大吃一惊:“那还等什么?还不赶紧把他请回来!”也就是说,晋景公完全是把赵氏孤儿当成了一剂 “速效救心丸”,至于功劳不功劳的,已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韩厥可不管这个,十五年来,他一直都为无法履行对赵朔的承诺而深感自责,如今终于等到了机会,哪里肯轻易放过?不久,程婴和赵武就被秘密接进公宫,等到贵族们进宫探视病情,晋景公就让韩厥以重兵包围,胁迫他们与赵武见面。 突然的变故让在场之人皆面如死灰,于是纷纷辩解说:“当年下宫那次事变, 都是屠岸贾一手策划的。他假传君命,蒙蔽臣僚,我们都是因受到蛊惑才犯下了此等错误!赵氏满门忠良却受奸人陷害,而我们却做了帮凶,早就有心要补过了。如今既然有了君令,我等更是义不容辞,哪里敢有丝毫犹豫?” 晋景公也不管他们到底是虚情还是假意,当即令他们攻打屠岸贾。这帮人追随屠岸贾的时候很是听话,背叛起他来也是毫不犹豫,很快就将屠岸贾灭了族。一生骄横跋扈的屠岸贾在发动下宫之难十五年后,终于为自己当年的暴行付出了代价。 诛灭屠岸氏后,晋景公把原属于赵氏的封地复赐予赵武,并恢复了赵氏原有的地位,程婴隐藏了十五年的心愿终于得偿。这原本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等到赵武成人行冠礼之后,程婴却无论如何都不肯安享清福,决意要自杀。 面对这样一个含辛茹苦呵护自己长大的长者,赵武的心都要碎了。他痛哭流涕地跪在程婴面前极力劝阻,却终究无法改变程婴必死的决心。看着泣不成声的 赵武,程婴语重心长地说道:“当年下宫之难发生时,我本该随着赵氏宗族一同去的,可我不能那样做,因为我想要留着这条贱命来扶立赵氏的后人,以报答赵 氏对我的知遇之恩。如今你已经长大成人,承袭了祖业,恢复了爵位,这是美事一桩。但是你的先祖、你的祖父、你的父亲他们并不知道,当年舍生而去的公孙杵臼也不知道,总得有人下去跟他们说一声,让他们知道赵氏的祭祀又恢复了, 也好一起高兴高兴不是?” 听闻此言,赵武更是泪如雨下,他哀求道:“要早知您会离开,我宁愿不要这土地和爵位,宁愿身受劳碌之苦,也要在您身边尽孝,让您安享天年,为您养老送终。您对我多年的抚育之恩我都还没有机会报答,如果就这么走了,我赵武岂不就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了吗?您怎么能忍心就这样抛下我,让我忍受一生的负疚和自 责呢?” 程婴平静地抚摸着赵武的头发,关切地说道:“孩子,你总要长大的,赵氏门楣的光大、祖业的兴盛终究要靠你来完成。我一个老头子,做一些劈柴烧水的活儿还可以,建功立业、征伐沙场的事情我帮不了你。抚养你长大就是我一生的夙愿,我的愿望已经达成了,也该为自己考虑了。公孙杵臼是我一生的挚友,他之所以先我而死,是因为他相信我能达成所愿。如今我完成了我们共同的愿望却不跟他说一声,他会以为我还没有完成任务,他就会怨恨我,我又怎么能忍心让他独自承受孤苦呢?君子之交淡如水,但这份情谊可以超越生死,也许你现在还不能理解,但总有一天你会懂的。” 赵武终究还是没能劝住程婴。就在那天夜里长亮的灯火中,忍辱负重十几年的程婴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为报答程婴的养育之恩,赵武按照父丧的礼节为其守孝三年,并专门从自己的封地中划出一片土地作为程婴的祭田,此后赵氏宗族都没有断绝对程婴的祭祀。 事件溯源 赵氏孤儿的故事每每读来都让人感到悲戚,其中公孙杵臼和程婴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得益于元代戏剧家纪君祥的改编,这桩定格于两千 年前的悲剧又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广为传唱的不朽经典。伏尔泰所创作的悲剧 《中国孤儿》以及陈凯歌近年来导演的同名电影,都是以此作为底本进行创作的。 然而若要深究其本源,赵氏孤儿的叙事尽管足以打动人心,却未必符合历史的真相。在同样出自《史记》的《晋世家》,以及年代更为久远的《春秋》《左传》的记载中,“下宫之役”的叙事线条就有了别样的面貌。 在这个与《赵世家》平行的时空中,下宫之役爆发的时间从晋景公三年转移 到了晋景公十七年(前 583 年);参与诛杀赵氏的也不再是所谓的司寇屠岸贾,而是变成了位列卿行的郤氏、栾氏;在这场劫难当中,受到诛杀的也只有赵同、赵括二人,赵朔和赵婴齐均不在其列,而赵庄姬更是从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加害者的角色;赵氏灭门之后不久,晋景公就采纳了韩厥的建议恢复了赵武的封地,并没有所 谓的十五年复仇之说;至于公孙杵臼为赵氏舍生,程婴含辛茹苦抚养遗孤十几年的 传说,更是全不见了踪影……同样的历史场景下竟产生了如此迥异的两种叙事,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呢? 辨别二者的真伪事实上并不困难,研究者对此已多有论述。对《赵世家》叙事质疑的焦点,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自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 体制以来,卿的职权一直都是由军事统帅担任,司马、司寇、司徒等传统职务均列于六卿之下,在世俗政治当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现“司寇”权 倾朝野的现象。其二,屠岸贾作为“赵氏孤儿”系列事件中的主要反面角色,仅出现在《赵世家》《韩世家》相关记载中,在其他史料中根本无法觅其踪迹。如果他 真是晋景公时期炙手可热的人物,其行藏不可能被消除得如此彻底。如果说历史上 屠岸贾确有其人的话,其作用很可能也只是作为中下级的军官,在赵氏灭族事件中 承担了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其三,故事中出现的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物,他们所 扮演的门客一类的角色以及表现出的“匿孤报德”“视死如归”的行为,在春秋时期还并不普遍,倒更像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社会风俗,因此也极有可能是杜撰的人物。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质疑并非不刊之论,对这些论点展开的批驳也大都有其 合理性,但总体上并不能改变《赵世家》《韩世家》中有关“赵氏孤儿”的叙事不足采信的结论。因此,当我们需要通过“下宫之役”来分析晋国制度变迁的逻辑线 条时,还是应该以《左传》和《晋世家》作为主要依据。 《左传》对整个事件的记载并不复杂。首先是在晋景公十三年(前 587 年)的 冬季,赵婴齐与赵庄姬通奸东窗事发,年后赵同、赵括两兄弟联起手来,准备放逐赵婴齐。赵婴齐向两位兄长恳求道:“因为有我在,所以栾氏才不敢向我们发难。 若是将我放逐出去,两位兄长恐怕就要有忧患了。况且每个人都各有其能,也各有 其所不能,留着我来对付栾氏又能有什么坏处呢?” 此外,赵婴齐还做过一个梦,梦里有位上天使者对自己说:“祭祀我,我就降 福给你!”醒来之后,赵婴齐特意向士渥浊询问,但士渥浊也并不知晓这个天使的来历。后来他派人告诫赵婴齐:“神灵降福给仁爱之人,对于淫乱者只会降下惩罚。 如今你行淫乱之事却没有受到惩罚,就已经是福了。多祭祀神灵,难道就能免祸了吗?” 这两件事最后的结果都是一致的,赵婴齐的恳求没有被赵同、赵括接受,他自己也没有听从士渥浊的劝导,最后只得流亡去了齐国。 事隔三年以后,也就是晋景公十七年(前 583 年)夏天,赵庄姬突然出面举报赵同、赵括谋反,并且还请来了栾氏、郤氏来为自己作证。晋景公于是下令讨伐 赵氏,随后就发生了这场惨绝人寰的灭门事件,赵同、赵括均死于非命。事发之后不久,晋景公就在韩厥的劝说下恢复了赵武的爵禄土地,赵庄姬也由此安然度过了 一场危机。 与《赵世家》跌宕起伏的叙事比起来,这出夹杂着家庭伦理和政治阴谋的历 史剧的确算不得精彩。但透过表象去窥探本质,在这寥寥数笔的描摹之下,却也隐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这其中既有赵氏家族内部与日俱增的权力争斗,也有国君与卿大夫以及卿大夫之间日益严峻的政治博弈。贯穿于其中的,则是晋国宗族观念的微妙变化,以及政治制度的转型变迁。想要揭开下宫之役爆发的真实原因,就必须 回到历史的原点,去寻找这一切变化的内在逻辑。 1.详解晋国六百余年云谲波诡历史全貌,还原春秋争霸画卷底色。捋清晋国制度演变的底层逻辑,深刻剖析晋国兴盛衰亡的历史原因:作为先秦时期最强盛国家的代表,晋国的历史支撑起了整个春秋的历史脉络,同时也构成了战国政治格局的基座。本书以晋国视角梳理了春秋历史的总体框架,对于渴望了解先秦,但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通读古籍的历史爱好者很有帮助。 2.说史严谨,广泛吸收《左传》《国语》《史记》等有关史料和当代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历史分析丝丝入扣,时有精辟见解:作者熟读经史,各种古籍史料信手拈来,引用皆有来处。对当代研究晋国及先秦史的学术论著、论文多有研读思考,而后成一家之言。 3.行文通俗流畅,叙事生动曲折,文风轻松幽默:先秦是一个风云激荡、群星闪耀的时代,有太多精彩有看点、值得玩味细究的历史事件、人物出现在这一时期。作者叙事简明生动,点评一针见血,不设阅读门槛,没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4.晋人说晋事,述群雄纷争三百年春秋、品经天纬地六百载晋韵:作者生于长于山西,对晋地历史文化研究深入,重点说“晋”,又述尽三百年春秋史,饱蘸家国情怀。 5.书后附作者精心绘制的详解各时期晋国人物关系图谱: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经图解豁然开朗。 插图示例:晋国祁姓世卿唐杜氏、士氏、范氏家族人物关系示意 惊心动魄春秋画卷徐徐展开,六百余年晋国风云胸中了然。读完本书,相信下面的问题您会有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诸侯争霸这种独特的政治模式?晋楚争霸的实质是什么?站在春秋时人的立场上,“春秋五霸”的盛名究竟该花落何处? ○为什么晋国可以在列国争雄的舞台上独树一帜,成为响当当的中原霸主,并能够将这种优势长期维持下去?这是由晋文公本人“仁德”所带来的偶然结果,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到了春秋末期,这种政治模式又为何会突然退出历史舞台?吴越争霸的昙花一现,与晋国霸业衰退又有何关联? ○晋文公创设的三军六卿制为晋国的称霸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可为何到最后却演变成了导致君权下移和国家分裂的元凶?究竟谁才是晋国公室真正的掘墓人? ○作为一名复兴霸业的中兴之主,晋悼公的伟业究竟实至名归,还是徒有虚名?晋国霸业的逐渐消亡、国君权力的突然衰退跟他有没有关系? ○从晋文公称霸,到晋平公失霸,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晋国的霸业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而晋国的君权却似水落悬崖飞流直下,这个过程究竟是如何演变的? ○为什么晋国最后会走向三家分晋的结局,而不是如齐国的“田氏代齐”一般归于一家?参与了世纪决战的智、赵、韩、魏四家都扮演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