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新概念/学生科普第1书

低碳环保新概念/学生科普第1书
作者: 张克//张雪霜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24.80
折扣价: 17.46
折扣购买: 低碳环保新概念/学生科普第1书
ISBN: 97875472085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有报道称,居住在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必 须在裸露在阳光下的那部分皮肤的表面涂抹防晒油,且务必佩戴太阳镜。 否则,半小时后他们的皮肤就会被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等症 状。而且此地的羊群常常会患白内障,严重的甚至全盲……这是为什么呢 ? 我们都知道“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水神共工被祝融打败,一气之 下撞向不周山。于是天突然塌陷下来,天河之水灌人人间。女娲为拯救人 类,便折神鳖之足以撑四极,炼五色石以补天空……人类这才逃过灭顶之 灾,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勤劳善良的女娲娘娘大概不会想到 ,在若干年后的20世纪,她辛辛苦苦补过的“天”却再次“漏”了——南 极上空约有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为臭氧稀薄区,其中14~19千米上空 的臭氧减少达50%以上,科学家们形象地将之称为‘臭氧空洞”。 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元素,在常温下,臭氧是具有微腥味的浅蓝色气 体,主要密集分布在距地面20~25千米的平流层,也就是臭氧层。大气层 中的臭氧总量计约33亿吨,看似数量庞大,其实在整个大气层中所占比重 极小。臭氧层阻挡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防止其到达地球,有效地保护 了地球上的生物。科学研究认为,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地球所承受的紫 外线辐射便增加2%,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几率也都将相应上升,还 可能受到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威胁。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也会产生影响,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授粉能力。 有科学实验证明,如果臭氧层厚度减少25%,大豆的产量将相应减少20%~ 25%。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存在威胁,会杀死水中的鱼卵和 单细胞藻类等。除此之外,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会导致烟雾加剧,加速橡胶 、塑料等有机材料的老化,使油漆褪色……毫不夸张地说,臭氧层被破坏 的后果非常可怕,可以蔓延至地球的每个角落,引发巨大灾难。海伦娜岬 角居民的生存状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衡量臭氧洞需要三个元素,分别是臭氧洞的面积、深度以及延续时间 。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在过去十余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 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 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的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 欧洲大陆。此后,臭氧洞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 加快,有时甚至减少到只剩30%。1994年10月,观测到的臭氧洞曾一度蔓延 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发生天数为77天; 1996年,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几乎被全部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 ;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了100天,且臭氧洞的面积也比1997年增 大约15%,几乎是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的3倍。 不仅南极的臭氧空洞状况在不断恶化,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现 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减少20%,已形 成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的北极臭氧空洞。另外,青藏高原上空 的臭氧也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形成了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 洞。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图片上的臭氧洞像一个硕大的蓝水 滴,完全笼罩在南极上空,并延伸到了南美的南端。 既然臭氧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如此重要,我们一定想问:臭氧层为什么 会出现空洞?谁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除了_一部分自然因素之外, 与女娲娘娘补天传说不同的是,“怒触不周山”而使人类蒙难的不再是水 神共工,而恰恰是人类自己。 经过跟踪、监测,科学家们找到了臭氧空洞的成因:人类在生产生活 中使用消毒剂、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灭火剂等化工制剂时,向大气 中排放的氟氯烃等气体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夺去臭氧 中的氧原子,使臭氧变成纯氧,造成了臭氧层的损耗。而在所有对臭氧造 成损耗的成分中,氟利昂可谓首当其冲。氟利昂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 燃性和毒性,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当做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 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20世纪 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达 到2000万吨。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可持续数百年,且其中大部分停 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氟利昂在对流层相对稳定,但上升进 入平流层后,会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分解释放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分子 。 认识到氟利昂等人造物质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后,相关科研人员和国 际组织便群策群力,积极寻找对策。1987年,26个国家联合签订了《蒙特 利尔议定书》,要求逐步停止使用危害臭氧层的化学物质;荷兰、墨西哥 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通过研究,确认。了人造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获得 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P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