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古都游学记(全5册)
作者简介
金龙奖获奖画家:张凯 插画家、漫画艺术家。曾荣获第10届中国国际动漫金龙奖画技奖。承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大耳朵图图和海宝的儿童读物设计、开发和制作。策划制作《漫画中国系列》、漫画绘本《我的70年代》等多系列童书作品;策划动漫同人插图版小说《深蓝默示录》《苍紫默示录》等,屡登长销书榜。多部作品在国内外出版社均有出版。 文博行业专业人士 《虎子古都游学记:北京》作者:滕朝阳 初中历史老师。深爱中国传统文化,曾在学校开设《北京:一朝一故事》《史记》选读选修课等课程,研发《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国家典籍博物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参与多部历史科普作品的创作。 《虎子古都游学记:洛阳》作者:郑雅妹 女,原洛阳博物馆高级讲解员。热衷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从事文博工作十余年,工作期间为社会提供日常讲解服务超过1000场次,多次在展览开幕式中担任主讲,2022年荣获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现为研学负责人,负责青少年研学活动的课程研发工作,为孩子们科普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授课时尽量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讲解,课程受到孩子们的喜欢。 《虎子古都游学记:南京》作者:雷天月 杨馥华 雷天月 女,中国人民大学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在读。相关作品:微故宫推文:《亚洲之心,浴火重光》《策展人带你看“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三八”特辑:女子游艺指南》;《棋盘上的社会热点》载于《奇趣博物馆》。 杨馥华 女,历史专业出身。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北京文史协会会员,故宫博物院讲解志愿者。曾在中华书局、商务文津做书籍校对工作。现在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从事文物保护及展览策划工作。参与过“耳朵里的博物馆”等研学机构的中小学课程开发及展览授课工作。 《虎子古都游学记:西安》作者:周进科 中国儿童中心青少年博物馆推广人,西安市有名的讲解员。深爱自己的工作,熟悉西安的历史,熟悉博物馆的一个个展品。总是在思考如何能把枯燥的展品说明,转化为活色生香、活灵活现的一个个历史小故事、硬核考古内容或趣味高冷知识。因讲解生动,而广受孩子们的喜爱。 《虎子古都游学记:成都》作者:何莉丽 女,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博物馆社会教育及志愿者管理工作。负责及参与创编《金沙趣味教育丛书》8册,出版发行《金沙宝藏》系列故事绘本、《寻秘古蜀金沙》AR读本等。善于推陈出新,以有趣的场景、体验、丰富多彩的创意活动吸引着家长和孩子们参与博物馆学习,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第二课堂”。
内容简介
北京欢迎你! 现在的北京古今辉映,韵味十足。但要说到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情的地方,还当属庙会。北京的庙会热闹非凡,最盛时多达 30 余个。现在城区极具传统气息的庙会当属春节时的地坛庙会。 庙会开幕式上锣鼓喧天,各种民间的秧歌、杂耍轮番上演,还会有专门的演员表演古代皇家的祭地仪式。身怀巧技的艺人们,在自己的摊位前现场制作出精巧的工艺品,有捏面人的、吹糖人的,还有扎风筝、做卡通气球的……现在难得一见的老手艺也能在庙会上看到,如拉洋片的、耍皮影的。 现在的北京城已经是一座拥有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型都市,两次奥运会的举办,又使她更受世人瞩目。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未来一定更美好。 人气最旺的还是各种小吃饮食。有糖葫芦、爆肚儿、艾窝窝、豌豆黄、山楂糕、炸灌肠、卤煮火烧、面茶…… 庙会上人多,影响力大,北京的很多老字号也会来这里扩大宣传:有文雅的笔墨纸砚,也有朴实的酱菜咸菜;有源自宫廷的精致点心,也有实惠的包子窝头;有华美的绫罗绸缎,也有耐用的粗布鞋帽…… 逛庙会的人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呼朋唤友,现场人声鼎沸,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在这里能一站式沉浸体验北京万象。 如果你想体验大气包容、韵味十足的古都风华,就来北京看看吧! 顾客:“虎子, 这豆汁儿是什么味儿呀?” 虎子:“嘿,外地人一般都不适应豆汁儿的味,您再尝尝这焦圈。” 巧夺天工 南京悠久的历史,孕了许多巧夺天工的技艺,有的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金箔、绒花。金箔就是用黄金捶打而成的薄片。传统工艺制作的金箔,是将纯度极高的金条,经过捶打等10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捶打至薄如蝉翼,再用竹制模具将其切成正方形,以方便使用。 南京金箔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南朝《丹阳记》中就有生产金银箔的记载。到明清时,金箔锻制技艺有了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南京云锦中织金的丝线,还是各地古建筑下贴金的彩绘,都有金箔的身影。 在制作云锦时,常常会留下许多蚕丝下脚料。手艺精湛的工匠们将这些蚕丝缠在银丝或铜丝上,通过各种工具制成花朵的样子,作为佩戴的装饰物。这就是南京缄花。 线花造型优美,易于保存,上自贵族下至平民,都可以长期戴。绒花源于我国古代的簪花风俗。簪花风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代最为盛行。在宋代,,每逢皇帝生日、宫廷宴会等重大的节庆活动,,君臣都有戴花的习惯。 1.首套以时间线讲述古都历史的儿童读物; 2.有史、有诗、有故事,给孩子幽默有趣的大语文现场课,培养孩子用系统的思维理清知识之间的关联 3.诙谐搞笑的穿越式对话、精练的百科、灵活有序的知识框架、震撼的全景立体式复原图,带给孩子妙趣沉浸式阅读; 4.金龙奖获奖画家、文博行业专业人士联袂奉献,力求做到每一个知识都经得起推敲,保证了绘画质量,带给读者愉快的阅读感受; 5.文前附录名画国宝大拉页,让孩子感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艺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