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夜的中国(精)

文革前夜的中国(精)
作者: 罗平汉|责编:王世勇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文革前夜的中国(精)
ISBN: 9787010064987

作者简介

罗平汉,湖南省安化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著有《土地改革运动史》《农村人民公社史》《“文革”前夜的中国》《“大跃进”的发动》《党史现场》《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史》《回看毛泽东》等。

内容简介

1.严重的困难 盲目的“超英赶美”, 浮夸风、“共产风”盛行, 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 重困难。“三分天灾,七 分人祸”,这一时期,国 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困难 程度,是没有经历过那段 历史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 。 人们常常把1959年至 1961年这几年称为“三年 暂时困难时期”。在此期 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 困难的程度,是没有亲身 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的。这个困难局 面的形成,固然与这几年 频繁的自然灾害有关,但 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严重失误。 1957年9、10月间,中 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三 中全会。席卷全国的“大 跃进”运动,就是由此拉 开序幕的。 会上,毛泽东作了《 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 。其中,毛泽东在讲到 1956年的工作时说,去 年这一年扫掉了几个东西 。一个是扫掉了多、快、 好、省,不要多了,不要 快了,至于好、省,也附 带扫掉了,一个多,一个 快,人家不喜欢,有些同 志叫“冒”了;一个是扫掉 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这“四十条”去年以来 不吃香了;再一个是扫掉 了促进委员会,国民党是 促退委员会,我们总的方 针,是要促进的。 毛泽东讲这番话,自 然不是空穴来风。1956 年的时候,由于经济建设 中出现了一股盲目追求高 速度、急躁冒进的风潮, 周恩来、陈云等负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