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2011合订本)(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222/12/20210222124017596.jpg)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咬文嚼字(2011合订本)(精)
ISBN: 9787532176298
《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社会语文类期刊,创刊于1995年,月刊。《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杂志入选全国“百强报刊”、“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百种优秀报刊”,是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优秀期刊。每年杂志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和“十大语文差错”在社会上反响热烈,引起广泛关注。
【精彩书摘】: 一声长叹:“好尴尬” ◎郝铭鉴 报上读到一条新闻:《全国招聘考出的问题好尴尬》。它说的是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正在全国招聘的事。原来,招聘试卷中有一道改别字的题目,应聘者几乎无人过关。据这家集团人力资源部透露,以某省考点为例,取得60分以上的人只有1%,最高分为67分;被判为负分的倒有4.6%;大部分人在0分到30分之间,占应聘总人数的61.7%。全国其他省的情况大体相同。 这条新闻,我一连读了三遍,读得心头打翻了五味瓶。说来也巧,从报道披露的情况来看,《羊城晚报》招聘用的这道题目,应该是本人在19年前设计的。那是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取了个题目叫“书市散记”,隐藏了100多个别字。它本是供上海文艺出版社员工内部考试用的,引起媒体关注以后,曾刊于《中国新闻出版报》。 且看19年前媒体的一段报道:“全社110多名文字编辑、校对人员,包括几位老编审,都按时走进考场。就连因病住院的总编辑江曾培也提前出院‘应考’,使实到人数超过了应到人数。考场上没人交头接耳,大家都在埋头答卷,那种认真的气氛,真不亚于考大学。”本人是全社唯一的免考者,负责巡视考场,只看到一位位同仁胸有成竹,面露得色。这场考试揭榜时,90分以上的人高达87%。真没想到,19年前的“好自信”,如今竟成了“好尴尬”。 当然,我知道,这两批考生之间,是缺乏可比性的。那时考的是编辑、校对,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建立了文字优势,对别字具有特殊的职业敏感。记得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时,有次拜访夏衍先生,曾谈起文字差错问题。夏公告诉我说,编辑有一双特殊的眼睛,他们知道往哪里看。比如,一看到“李 大 钊”,就会看“钊”字是否错成了“剑”;一看到“夏丏尊”,就会看“丏”字是否错成了“丐”。今天的应聘者,大都没经过这方面的训练,面对一份有相当隐蔽性的试卷,成绩不如人意,应在意料之中。 然而,这恐怕不能解释全部问题。因为同是这道试题,当年也曾考过在校大学生,一般都能考到50分以上,最差的也在30分以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负分。有些中学生甚至也能考到70分、80分。19年以后,社会用字水平竟出现了如此落差,不免让人有点沉重。是的,我们不能仅凭一道试题,断定今天的年轻人文化素质不高,那是以偏概全;但是,就汉字运用能力来看,不能不承认出现了下滑趋势。 那么,原因何在呢? 我想,一方面,和汉字的社会地位有关。试问,今天还有几个人对汉字心存敬畏?绝大部分年轻人,没有听说过“天雨粟,鬼夜哭”的造字故事,没有见过“敬惜字纸”的焚纸炉,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上过“小学”即文字学的课,没有养成如叶圣陶、吕叔湘那样的咬文嚼字的习惯。汉字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点横撇捺,不见文化血脉,缺乏应有的价值感和神圣感。即使读白字、写错字、用别字,也能付之一笑,神马都是浮云,不会为这劳什子捋断一根胡须。汉字不断地被边缘化,改别字岂不成了屠龙术? 另一方面,和现代人的知识结构有关。如今早已不是田园牧歌的时代,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网中人”,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海量信息的冲击。他们或许用惯了“杯具”“鸭梨”这些流行词语,但不一定吃得准试卷中考到的“饮鸩止渴”“越俎代庖”;他们或许对大S、小S了如指掌,却很可能对试卷中考到的吴道子、欧阳询一无所知。以这样的知识结构应聘,在拿到试卷时,不是“脑子里一片空白”才怪呢。这是知识错位造成的。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现代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值得深长思之。一个人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不能没有选择能力和过滤意识,而它的前提是价值判断。 《羊城晚报》的招聘活动,马上会告一段落。这次招聘让我们看到的“尴尬”,却应该引起社会的长期关注,长期思考,找出应对的办法。 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11年度合订本(精装)。《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