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
作者简介
郑谦,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庞松,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研究员 罗平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 武国友,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第三研究部主任 陈述,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改革开放新时期教研室原主任, 研究员 柳建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 沈传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 张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赵鹏,《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编辑,博士
内容简介
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撰写了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 本书所叙史事,始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于2019 年书稿完成。全书共分七卷,前后贯通共和国70年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领域,其中包括国体和政体、中央与地方、中国与世界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经济变革、政治发展、社会变迁带来的人口、环境、教育、城镇化、社会分层、利益结构等相当丰富又复杂交织的历史内容,依时间顺序,分卷次予以叙述。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不宽松的国际环境中,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将一个近代史上不断走向衰败、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发展成为独立自主、巍然屹立于国际社会、以坚定的步伐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奇迹。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历史发展,“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主线的科学概括。 中国的成功有哪些独特的背景、内容、原因和经验?中国的崛起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又是如何渐次解决的?中国的崛起向世界贡献了哪些独特经验?中国的复兴还会经历哪些考验,还需要进行哪些探索?这些问题对于中外有识之士始终具有特殊的魅力。 二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共和国史研究出现空前活跃局面,从官方到民间,从科研院所到高等学校,从资料发掘到专题研究,从宏观叙事到微观考察,从译介国外学术动态到向国外介绍国内研究成果,都有许多值得重视的新观点、新成果、新方法。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提升,当前学界对共和国史的认识已经今非昔比。 历史学的发展,一是要靠史料的发掘和积累,一是要靠认识方法、分析方法的提高、更新。历史事实是既定的,一旦发生了就不可更改,历史研究必须忠实于史实。但是,认识历史的理论、方法、分析框架却是在不断发展、更新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在理性的、专业的研究和写作中,应该注意学习、借鉴国外一些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成果。但我们觉得,迄今为止,开放的、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仍被证明是观察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的科学、有效的分析工具,这是我们写作这部《通史》的理论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形态,不断开拓着我们的研究视野,提升高认识高度,给我们与时俱进的勇气与追求。用它来审视当代中国史,会有许多新的视角,产生一些新结论、新认识。 国家的发展、规律性的揭示和对未来的正确把握,需要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的支撑。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就能顺应历史潮流引领时代发展,就能真正让历史智慧之光照进现实。一个对历史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或采取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态度的民族,无法企及“历史的高度”,无缘于历史的自觉。 三 这部通史为七卷本,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及其内在逻辑,在总体结构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包括:第一卷(1949-1956年);第二卷(1956-1966年);第三卷(1966-1976年)。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2012),包括:第四卷(1976—1992);第五卷(1992—2002);第六卷(2002—2012) 第三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第七卷(2012—2019)作为进入新时代及其后续篇章的开卷。 我们认为,通史采用这种历史分期法,既能较好地展现三个阶段各自的历史特点,又能贯通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脉络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由来及历史方位。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共和国史研究中其他一些有见地的分期方法及其所体现的治史理念。例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本书是按目前较通行的分期法,把新中国成立的头七年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的。但我们注意到这七年中前三年和后四年明显的阶段性区分,即“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在全国的实施”(1949—1952)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3—1956年)两个阶段。把头三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阶段,本是历来的分期法,是当时中央领导人的共识,党中央的文件也是这样表述的。过去中共党史、共和国史及经济史著作曾把这三年概括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但现在看来,这并不能充分反映这个时期的历史本质。按照历史的原貌,那时中国共产党就是以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来号召人民的,其实质内容是对新民主主义建国方略的稳健实施。本书虽然在形式上未将这头三年单独分期,但吸取了它的精华要义,即:突出而不是刻意淡化新民主主义建国论、新民主主义改革论及新民主主义建设论;强调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一个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基本条件。由于1949—1952年坚持贯彻《共同纲领》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昌明,经济迅速恢复,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正是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所创造的现实基础上,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总任务而奋斗,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应该从何时算起?历史学家胡绳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的分期法,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把新中国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期,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胡绳强调这不仅是一个编写历史划分篇章的形式问题,其“实质意义是在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突出出来”,说明不是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作为新时期的开始,而是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共和国发展史上具有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历史标志。这在编写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期上,当然是一种卓见。 但是在编写共和国史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不妨有另一种叙史的角度,即如本书第三卷就写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这在客观历史上也标志着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结束。第四卷书写开辟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首当其冲是197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徘徊前进的两年。这两年的历史进程非常重要,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重大损失,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随着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逐步恢复、国民经济的复苏,平反冤假错案的开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党全国引发思想解放的大潮,批判因袭着历史重负的“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推动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思想的酝酿和提出。这两年安定社会政治秩序、恢复国民经济的举措和指导理论上的正本清源,都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做了充分和必要的准备,这是促进理性回归、达成社会和解、逐步实现伟大转折不可或缺的客观历史进程,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前奏。通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些内容不宜放到第三卷的末尾捎带来写,而应放在第四卷的开头作为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背景来写。如同历史发展中存在多种选择一样,对历史的叙述也可以有不同的考虑,以上两种分期法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为新中国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体现了唯物史观在治史的切入点和叙述角度上亦当有所不同。 再如,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7年9月,中共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了科学的判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特点,与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而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进入新时代”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更多层面。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行业之间及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平衡,并且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制约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针对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状况提出解决新矛盾的总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到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要求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国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起点和逻辑前提在这里结合起来得到统一。 第七卷(2012—2019)主要记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的历史进程。当然,第七卷所书写的内容,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其更加宏伟壮丽的新篇章有待今后人民共和国的长足发展进一步续写。 四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发展道路和战略而不是别样的发展道路和战略?本书希望从对历史的学习、研究中,发掘历史的深层规律和意义,进一步接近历史演进的肌理和纹路。例如,对新中国建立初期选择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我们在书中强调了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学习苏联模式,而是当时国际冷战环境和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演化的必然结果。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使得中国领导人不得不把国家安全放在首位来考虑,不能不更多地强调国家工业化要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一种照搬外国经验的外源性战略,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政治、经济现实状况内生的需要,是历史背景决定的。如果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不采取重工业优先的国策,而是像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那样采取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路径,显然是一条不适合中国亟需改变落后面貌、迎头赶上的发展道路。历史上的选择从来不会只是在“全优”或“全劣”中进行的,有的只能是在反复权衡利弊后的次优选择。工业化道路如此,其他各方面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如此。 进一步的研究使我们发现,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年工业化道路这个重大的战略选择又引起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有些我们至今认识得还比较肤浅。例如,为保证重工业优先,必须加快经济的计划化,限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强调运用行政权力来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强调领导体制的高度集中;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统一领导,如此等等。所以,如同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内生型的一样,社会其他方面的变革也是具有内生性的,是前者的派生物。当然,还有历史、人文等其他方面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中国工业化起步时起过重要历史作用的那些体制、机制,如今很多已成为改革的对象。如同恩格斯所论述:“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 本书还注重考察国际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在各个发展阶段抓住中美关系、中苏(俄)关系、中日关系的折冲和演变的基本线索,包括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民族独立国家以及西欧发达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等,把中国的事情放在国际形势和全球环境背景下加以全面考量,以证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以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许多中外学者在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发问:这种巨变从何而来?其原因何在?人们可以列出的原因很多,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对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层原因、意义、影响的发掘似乎还欠“火候”。当代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开始,而且多是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思想解放为先导,并一度都取得一些成就,但这些改革又多以“改旗易帜”而告终。同样都有思想解放,为什么结果却如此不同?这就不能不考虑到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左”倾教条主义冲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如果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种思想解放只能产生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程与之前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刻骨铭心的教训有着怎样的深层关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中国道路的成功,正在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主编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的我们,同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这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的这句话,我们在中学时代就铬记于心。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一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灵魂深处闪耀,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给我们以勇气、胸怀和力量。如今,青年时代的憧憬、梦想已成为现实,这是我们的荣耀与幸福。我们毫不怀疑,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庆幸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奋斗、巨变与希望的新时代。 与人民共和国同龄、同行,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沧桑巨变,目睹了中国道路的曲折与辉煌。这种亲身的经历及长期的理性思考,使我们加深了一个认识,70年中,不论是巨大的成就还是发展中的曲折,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获得和发生的。正确地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明的智慧结晶。 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全国第一部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光辉历程的多卷本通史性著作 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权威专家倾力打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七卷本)郑谦、庞松 主编 第一卷(1949-1956) 庞松 著 第二卷(1956-1966) 罗平汉、赵鹏 著 第三卷(1966-1976) 郑谦、张化 著 第四卷(1976-1992) 武国友 著 第五卷(1992-2002) 陈述 著 第六卷(2002-2012) 柳建辉 著 第七卷(2012-2019) 沈传亮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