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和哲学

物理学和哲学
作者: [奥]保罗·费耶阿本德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物理学和哲学
ISBN: 9787523610039

作者简介

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著名科学哲学家,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著有《反对方法》《告别理性》《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征服丰富性》《自然哲学》《消磨时光》《科学的专横》和《哲学论文集(四卷本)》等作品。 郭元林,男,1968年生于山西省岢岚县,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1997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和荷兰访学两年。现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费耶阿本德的第四卷哲学论文集《物理学和哲学》(Physics and Philosophy)英文版翻译而成。英文原版于2016 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卷论文集集中收录了费耶阿本德的早期物理学哲学作品,时间跨度为1948 —1970 年。全书收录共计29 篇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和书的章节,14 篇;第二部分,评论和讨论,9 篇;第三部分,百科全书词条,6 篇。 费耶阿本德的大量物理学哲学作品散见于各种杂志和书籍之中,而且发表和出版时间久远,给阅读和研究带来很大不便。本书基本上涵盖了其主要的物理学哲学作品,为有需要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还有少量作品未被收入,具体情况可参见前面的编者按。本论文集英文版的编者是盖太(Stefano Gattei)和阿加西(Joseph Agassi)教授,他们不但完成了大量的编辑工作,还撰写了长篇导论(在中文版中长达22 页),介绍和分析了本卷论文集的物理学和哲学争论背景,特别是,详细论述了量子理论及其哲学解释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还介绍了费耶阿本德研究物理学哲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哲学)的一些情况。 费耶阿本德的哲学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物理学哲学;第二阶段,研究一般科学哲学;第三阶段,研究古希腊哲学。第一阶段的研究是其哲学发展的起始和源头,创生了许多新颖的思想和观点,特别是孕育了第二阶段的一般科学哲学,从而为其经典著作《反对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极少有人关注费耶阿本德的物理学哲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翻译出版本书是在填补国内学术界的空白。 下面,以本论文集的文献为基础,简略概括其第一阶段的哲学研究。(当然,全面系统分析和概括其物理学哲学研究,还应借鉴和分析其他文献,以后有专文来论述。)首先,把其中的文献分为哲学文献和非哲学文献。非哲学文献就是四个百科全书的科学家词条。这四个科学家分别是玻尔兹曼、海森堡、普朗克和薛定谔,他们都来自德语国家,是科学史上一流的科学家(至少是诺贝尔奖得主级别),创立某个学科或分支学科:玻尔兹曼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奠基者,普朗克提出作用量子概念,海森堡和薛定谔创立量子力学。此外,他们不仅是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哲学家,至少喜欢哲学探索。 除了上述四个科学家词条外,其他文献都可以归属为哲学文献。这些哲学文献又可以细分为四类。第一类属于自然哲学,包括两章:第10 章,自然知识的特性和变化(1965);第24 章(百科全书词条),自然哲学(1958)。这类文献比较详尽地介绍和分析了自然哲学的历史发展,高度评价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认为他们发明了科学方法,批判柏拉图又重新引入神话思维。在第10 章中,费耶阿本德认为神话思维和科学方法对立,而且,还主张科学方法就是批判理性主义(其代表者是爱因斯坦和波普尔)。在《反对方法》(1975)中,他主张“怎么都行”,没有一成不变的科学方法。两相比较,能够看出,他的观点前后并不一致,而且变化很大。此外,他还写道:“我们再次捍卫如下一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追求物理学不仅是为了制造原子武器,而且首要的是为了认识。”(英文版第341 页)“科学的首要目的是认识”这种看法也与其中后期的观点大相径庭。因为在《反对方法》和《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中,他从伦理学出发来批判科学,认为人的幸福是第一位的,科学的首要目标是服务于人类幸福,而不是追求知识。总之,从这些自然哲学文献中,能够看出他第三阶段古希腊哲学研究的端倪。 著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经典作品,呈现他对量子物理学中一系列关键问题的深邃思考,奠定了此后他的极富争议的思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