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精)
作者简介
郝景芳 “童行学院”创始人、作家、经济学家,两位孩子的妈妈。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物理学硕士,作品《北京折叠》荣获世界科幻界诺贝尔奖“雨果奖”,2018年当选世界经济论坛**青年**(Young **obal Leaders)。 王立铭 “童行学院”教研总监、联合创始人,得到App大师课主讲人,两位孩子的爸爸。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神经生物学家。26岁在世界**学术刊物Nature上发表封面文章,不到30岁成为博导,**“千人计划”青年人才。 童行学院 “童行学院”是由“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的教育创新、教育共享计划,旨在给孩子高质量的通识启蒙教育,全面提升儿童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帮助孩子建立全景知识体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未来时代的核心素养。
内容简介
01人类学习能力的精华,都凝结在孩子身上 事实上,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成什么样,可能很多人不关心,或者说只看看电影就够了,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怎么办,这是关系到生活的重要问题。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威胁人类的工作。 我曾经采访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十来位专家:未来人工智能会替代多少人的工作。各个专家的估计有一定差别,但他们的共识是:在未来的10~20年,随着机器学习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会在各个领域大面积使用,目前的重复性劳作、简单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未来交给人工智能去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具体有多少工作会被取代还说不清,白宫的报告给出的数字是当前工作的 47%,麦肯锡的报告估计是 49%,Siri 的创始人之一诺曼?威纳尔斯基估计的数字是 70%。即便按*低估计看,也有近一半人的工作*到威胁,不可谓不严重。 我之前的小说《北京折叠》假想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造成的社会影响,但这篇小说是 2013 年写的,并未**预测到技术发展的方向。我当时以为*冲击*大的是底层劳动力,但实际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趋势看,反而是初级和中级白领的工作*容易被取代。底层劳动力只有工厂工人容易被取代,服务业的底层劳动力反而很难被取代,因为机器人的灵活性不如人,非标准工作环境会让机器人无所适从。相对而言,很多白领工作因为工作环境简单、工作内容重复、基本上是与数据和文档打交道,很适合人工智能去做。可以说,未来只要是标准化、具重复性的工作,多数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做。 当我们的孩子们长大踏入职场,他们将面临怎样的生存环境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赞成太做具体的预测。可以肯定的是,未来10~20年的市场和技术环境,肯定和我们****不同。像我自己,是20世纪80年代生人,80 年代当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肯定预测不到**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方式。 我们只能很泛泛地说,未来世界的工作与生活必然比现在的智能程度高。不管人工智能是否大量取代人类工作,至少肯定会成为一种基础的社会环境。如果不能与智能社会同步发展,就像**还不会上网一样,肯定是落伍的。 如果真的出现大量工作被取代的情况,可以预测,未来的工作需求将是两极分化的。在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工作领域,工作机会越来越少,人员冗余,职业收入也会越来越低。相反,在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或者全新的就业岗位上,工作机会越来越多,人才越来越抢手,工资收入也会越来越高。人的能力属性属于新时代还是旧时代,将对收入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我们该怎样让自己和孩子做好准备呢? ★ 世界科幻界诺贝尔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得到App自然科学大师课主讲人王立铭,为家长提供面向未来的教育实*方案 ★ 杨澜、李开复、徐小平、吴*、刘慈欣、魏坤琳、陈忻,重磅**! ★ 郝景芳以她作为科幻作家对未来的前瞻思维,和作为经济学家对社会的分析与洞见,以及身为人母对孩子的敏锐和关爱,携手科普启蒙达人、浙江大学教授、科学家奶爸王立铭,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童行学院”,潜心研究真正能帮助家庭和儿童面向未来,获得适应未来世界核心素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