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启蒙期2
作者简介
马宁,当年15岁的少年英才大学生,现在的素质教育和潜能动力系统的研究专家。长期专注东西方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技术的研究,并将中国古老哲学和宗教文化的精髓融入社会文化学,注重把教育与心理学的内容本土化,在表现形式上擅长用实例深入浅出地展现先进深邃的理念。 马宁老师常年受诸多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邀请授课,曾是深圳市民大讲堂、珠海市民大讲堂、羊城大讲堂、奎屯党政机关大讲堂等的授课教师。她在全国20多个省市巡回演讲的大型讲座和小型团体性父母、教师小组辅导训练工作坊累计上千场,累计个案咨询上万小时。
内容简介
用爱与智慧陪孩子出发 每个家庭的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毕竟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摸索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方式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它们让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让慢慢长大成人的下一代,既能拥有成功,又能拥有快乐和爱的能力。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必要尝试整理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将孩子最好的可能性呈现出来,尽可能告知大家孩子生命最初阶段所需的良好养分的可能来源,给予那些愿意花费心思去爱护和养育孩子的家长们更多可供借鉴的方法。这也正是本书所要 探讨的内容,希望对阅读此书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围绕对0—3岁孩子最重要的安全感和依恋与分离的问题, 本书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如何建立良好的、安全的依恋关系。 第二,在必须经历的分离过程中,如何帮助孩子舒缓情绪,延迟满足。 第三,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状态和依恋方式的改变。 第四,对于分离产生的焦虑,怎样帮助孩子缓解。 其中包括主要照顾者发生以下几种情况的应对方法: (1)孩子生活的环境不发生变化,原来的主要照顾者,比如妈妈,一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后期因为要上班、出差等,无法用全部精力照顾孩子,所以委托老人、保姆或者其他人来协助照顾孩子每天的饮食起居。 (2)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改变一些依恋的具体方式,比如断奶、分床睡等。 (3)孩子生活的环境发生大的变化,且主要照顾者也发生变化。这里主要是指老人将孩子带离父母身边,回老家抚养;老人将孩子从老家送回父母身边。 另外,在0—3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和谐家庭氛围很重要,我也特别做了一些分享和阐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次喜悦和成绩,都离不开家庭,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合作,更是所有家庭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改变,共同建设孩子成长的有利环境。 让每个人都能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喜悦和价值认同,同时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认同和感恩的温情。在这样的家庭中,大人的欢声笑语是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最直接的方法,即便 总有未知的不安,但身为孩子的守护者的我们,如果总能微笑面对不安,那么孩子的信心、力量也会是足够的。 能让大家合力付出去爱和祝福的孩子,其未来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而能够为爱而坦然承担责任和付出努力的孩子,未来才会有“为爱和责任而崛起”的梦想。 带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一天一天陪着他长大,虽然总有一天我们会放手,但其实并不是把孩子交给别人,而是联合更大的世界,换一种方式来帮助孩子,让他知道如何飞翔,如何落地休息,如何收获爱,如何看到自己心中的爱,等他长大,再慢慢教会他辨析爱的方式和自我坚持的责任与力量。这就是孩子长大的轨迹。 如果父母在看着孩子远行的背影的同时,还能在心里感受到彼此关爱,那么远行,只代表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独立。生命中总存在着各种分别,但我们的爱从未远离! 让我们从孩子的生命之初开始,用爱和智慧陪伴他健康成长! 孩子个性发展和家族教育的关系 part 1?人的个性发展过程 1 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记忆分为两种:大脑记忆和身体记忆。大脑记忆往往是意识层面的;而身体记忆往往是无意识层面的,但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 孩子在母亲腹中的时候,和母体是一体的,每时每刻每一寸肌肤都被温暖的羊水包围着、轻抚着。饿了就有吃的,困了就可以睡;不用哭闹,不用表达,就会有大量的营养通过胎盘 传递到身体内,存在就是幸福的! 周围没有图像,不用思考,不用辨别。更没有你、我之分,没有任何冲突和矛盾,也没有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上的情感牵挂,所有的东西就像开天辟地之前,没有对,没有错,没 有好,没有坏,所有的欲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存在就是一种天然圆融的感觉。 这种天然圆融的感觉会存在于他们的身体记忆当中。我们称这部分圆融自在的感觉,以及和外界相容、平衡、和谐的状态为欲求,为所有人之初的本性。 2 性相近 当有一天,胎儿身体周围不停地发生抽动、挤压,伴随着各种说话声、叫喊声,周边温暖的羊水慢慢减少,身体和妈妈完全分离,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周围没有了温暖的羊水,肌肤完全裸露在外面;然后是莫名其妙的光亮,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眼前晃来晃去……陌生的感觉由此而生。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可以想象这种陌生而不安的感觉吗? 当你正在安静地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停电了,紧接着天崩地裂,你整个人被甩来甩去,眼睛看不到东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就如同经历地震一 样)。这样的感觉持续12个小时,然后天突然亮了,你发现自己站在一个陌生的星球,周边全是各种长相奇特的“外星人”,它们不断追逐和触碰你,此刻你的感受会是怎样的? 这两种感觉区别并不大! 所以,每个生命刚诞生时,都会对陌生的东西产生不安。 这种对陌生事物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对外在的事物保持距离,这称为孩子的第一个天性。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孩子面对某些陌生的人时,突然放声大哭。 同时,因为本性在身体中留存的天然圆融的记忆,会让孩子本能地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想要靠近的信任和好奇感,让他们愿意去亲近这个世界。这是孩子另一种更深层的天性。 好奇心,也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在一些故事情节中,我们常常看到危险来临的时候,孩子却不知道那是危险,甚至可能张开双臂拥抱危险。 我们常常会看到,安全需求得以满足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心,他们会不断地用手摸、用眼睛看,甚至用鼻子闻、用舌头舔。有时候,他们也会先摸一摸,觉得很特别,然后停下来,再看一看。这让我们很肯定地感受到孩子天生对这个世界抱有的好奇心和有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欲望。 不论是不安全感,还是好奇心与信任感,这些都不是因为孩子了解或者不了解外界而产生的对外界的反应,而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因此,无论外表如何,健康与否,孩子都存在对外在陌生事物的不安全感和好奇、信任与和谐感,这会让他们对陌生事物同时拥有渴望亲近和保持距离的欲求。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调整和平衡这两种感觉。 这也就是“性相近”的原因,每个生命体的本性和天性都是非常相近的。 3 习相远 讲完本性和天性,我们来讲讲人的习性。 尽管每个人都会对陌生世界感到不安,也有信任和好奇,但很明显的是,不同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习性是有差别的。 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对外在感到不安时,不一定会攻击,即便攻击,力度也不同;即便感到好奇,也不一定会全然不顾。但当发生同样的事情时,孩子们的反应却是非常不一样 的。比如苹果被抢走了,有的孩子会哭着找大人,有的孩子会跑过去抢回来,有的孩子会破坏环境以发泄情绪,有的孩子会回避不言……不同的孩子应对同一件事情的方式差异很大。 对陌生事物的尝试,有的孩子比较勇敢,有的孩子比较胆小;有的孩子比较张扬,有的孩子比较内敛;有的孩子比较自我,有的孩子比较体谅他人。 长大之后,有的人会成为人民公仆,有的人则以犯罪的形式获取利益。 这些都属于个体特质的差异化,是谓“习相远”的表现。 原本都是在圆融和谐状态中成长的孩子,为什么在长大之后,却有着这么不同的习性呢?这就是生命教育探索的重点。 (1)这两本书是马宁老师的又一力作,与同类图书相比,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全新观点,阐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建立安全依恋、安全探索、探险支持的依恋关系,探讨和谐家庭氛围经营的重要性以及关于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等内容。 (2)作者分享了很多真实的生活案例,供孩子父母参考事件解决方式,帮助父母了解在生命最初的开始,孩子是如何开始自己世界的探索、又如何需要在父母用心的陪伴和交流下被允许呈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