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最风流)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最风流)
作者: 灵犀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22.30
折扣购买: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最风流)
ISBN: 9787559602985

作者简介

灵犀,80后,本名任佳英。 喜研历史文化,纵情金戈铁马,峥嵘岁月;钟爱古典文学,醉心红妆翠眉,锦瑟华年。 现已出版古典随笔集《且向花间留晚照》《君生我未生》;小说《堇色无恙芰荷香》。小说《崇质宫词》获得“2014年中国好故事”奖,《长安未歇》获得“2016年度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立项。

内容简介

第二章 曲水流觞,是文人的娱乐吗? 只要提起三月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兰亭集 序》里的描述。 在东晋的永和九年,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兼文人雅 士,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出游,并写下众多歌 咏自然、一抒怀抱的诗作。其间,提到了修禊事和曲 水流觞这两种活动。 “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曾在山阴云门寺,模仿 兰亭曲水流觞的格局,主持过一次禊事,还写了一篇 《修禊序》,文辞大有可观之处。“他乡易感,增栖 怆于兹辰羁客,何情更欢娱于此日,加以今之视昔, 已非昔日之欢。后之视今,亦是今时之会?”这样的 句子,和王羲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等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北宋黄庭坚也十分欣慕古人雅聚,曾在万州和戎 州(今四川宜宾),模仿《兰亭集序》中所绘的意境 ,凿石引水为池,皆取名为“流杯池”。有趣的是, 两者之间相隔长达三十余年,可见黄庭坚对这种风雅 的活动,实在有很深的执念。 然而,将目光回溯至魏晋南北朝,我们会发现, 那时三月三的面貌与我们的想象颇有不同。应该说, 三月三的准确称法,是“上巳节”,意思是说三月中 第一个上巳的日子。因此,很明显,上巳节的日期肯 定不是固定的。 翻阅一下《宋书》,大概可以看出,在曹魏之后 ,人们就已经将此上巳节定为每年的三月三。同时, 也有人认为,人们依然把巳日当作上巳节,不固定为 三月三。如果按这种说法来看,就是上巳节与三月三 这两者已经分家了。 如果后一说法更为确凿,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 事,因为在三月三这天,活动的主题是宴饮游玩,而 传统的上巳节则不然,它们各有其存在的意义。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虽让弟子们“ 各言其志”,却独独对曾点的志趣表示赞同。春日郊 游,没有战乱和饥荒,只有阳光的照拂和春风的滋养 ,沐浴和歌唱,都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沐浴,并不仅仅只是沐浴而已。根据《周 礼·春官·女巫》的记载,由女巫职掌每年的祓除仪 式,同时为人们衅浴除灾。祓除,是一种除灾去邪的 祭礼;衅浴,是说用香薰草药涂身(或熏身)并沐浴 洁身。 早在春秋时,便已流传至民间的风俗,到了东汉 时仍然保留了下来,《后汉书》中说:“是月上巳, 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 洁。” 到了王羲之所在的东晋,三月三日几乎不再进行 祭祀活动,想来《兰亭集序》中所说“修禊事”的重 点并不在祭祀,而是在洁身沐浴和水边嬉游这上头。 节日意义的变化,是移风易俗的必然,实在不必大惊 小怪,但值得注意的是,被三月三日“丢”去的东西 ,不仅是修禊事里的祭祀内涵,还有曲水流觞里的迷 信说法。 其实,曲水流觞并不是王羲之等人的首创,只是 因为《兰亭集序》太有名气,后人的追慕太过痴狂, 我们才容易误以为,这活动其实就只是这群文人雅士 们,一边喝酒一边吟诗的事儿。 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曾写到晋武帝对三 月三日来历的困惑。他的询问对象是挚虞。挚虞这人 挺实诚,也没多想,就照着他听来的掌故,缓缓道来 。晋武帝听了以后,有些不高兴。他本以为曲水流觞 挺风雅的,不料却是晦气得紧。 这是因为,挚虞说,在东汉章帝时,有个叫徐肇 的人,在三月初生了仨女儿,结果很悲剧地只活了三 天就夭折了。村民们觉得这事儿实在太邪门了,便赶 紧去河边盥洗除灾,还把酒杯漂在水上,大概也是为 了送走晦气。 大臣束皙见挚虞捅出了篓子,赶紧上来讲了个好 听的故事。故事挺久远的,还得套到周公的头上。据 他所说,周公当年营建洛邑,便借流水来泛酒,故此 逸诗(先秦古籍中引用的“诗”,但又不在今本《诗 经》中)中有“羽觞随波”的句子。 在此,我不得不插入一句,羽觞那个“羽”字, 和羽毛没有关系。之所以有这么个名字,是因为它的 形状如爵,两侧的抓耳又类似于鸟的双翼,才得了这 么个名字。当然,您要说这形状也挺像小耳朵的,也 无不可,因为它还有个别名,叫“耳杯”。 束皙接着说,后来秦昭王曾在三月三当天,效仿 周公在河边泛舟酒。这仿佛是个吉兆,因为有个金人 “嗖”的一声从水里冒出来,呈给他一柄水心剑,并 且告诉他,如果持有此剑,可据有西夏之地。后来, 秦昭王为了感谢这个金人,便在那里建了一座曲水祠 ,泛酒也就是流觞的习俗,便被当作吉俗一并传承了 下来。 因为束皙的故事讲得太好了,当即得到了奖赏, 而挚虞那个倒霉蛋,则因为讲了个晦气的传说而被贬 为阳城县令,真是祸从天降。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