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下)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下)
作者: (美)史扶邻|译者:丘权政//符致兴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5.25
折扣购买: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下)
ISBN: 9787203070085

作者简介

史扶邻,192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罗契斯特市,1948年移居以色列。曾先生就读于罗契斯特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并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等校供职。任希伯莱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杜鲁门和平发展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 史扶邻教授是以色列汉学专业的奠基人和最高权威,著名的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国国家图书馆将他列为著名的100位外国的汉学家之一,称“史扶邻教授的专业兴趣始终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他主要通过研究孙中山来研究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发展之路和治国的经验”。1969年,他的专著《孙中山屿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于1981年印行),获美国史学会颁发的费正清奖、1980年,另一本专著《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译本于1996年印行)出版后,获海内外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内容简介

二、孙中山:早期的影响 由于广东省的香山县靠近香港和澳门这两处欧洲人在东亚最早的飞地, 所以最早介绍西方的情况和制度的中国人大都出自这里。在这些人中最著名 的是孙中山,后来这个县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中山县。孙中山于1866年11月 12日出生于珠江三角洲的香山县翠亨村,名文,字帝象。 翠亨村约有100户人家,大多从事农业和捕鱼。由于这里山多石多,田 地有限,一些男人便到附近的城市澳门和广州做工以资补贴,还有一些人则 经商。因此,翠亨村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村庄;甚至富有的城镇居民也在这里 盖了避暑的别墅。和广东、福建沿海的其他乡村一样,翠亨村也有许多人到 东南亚和西方侨居,与这些侨民接触,有助于开阔村民的眼界,使他们产生 种种希望。 对孙中山的家庭来说,移居国外是极为重要的。他们原来赤贫如洗,父 亲孙达成只有一点土地,只得靠务农、当小贩和在澳门做裁缝为生。孙文出 生以后,他在村里又找到更夫的工作。此时他已54岁了,这个家庭的前景非 常暗淡。5年后,他明知移居国外有种种危险(他的两个弟弟为了寻找黄金死 在加利福尼亚),但他还是决定让长子孙眉跟随他的舅舅到夏威夷去,他的 舅舅在那儿经商。孙眉虽然精力充沛,但是是一个浮躁好动、喜欢玩乐的人 ,据说他父亲乐于让他离开。 夏威夷给孙眉的冒险精神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在此期间,夏威夷正 盛行种植中国水稻,他起初作为农业劳动者受雇于别的香山侨民。后来他在 舅舅的帮助下,与人家合伙建立农场,并在檀香山开了一间店铺。钱开始源 源不断地汇到家里。孙眉对于自己辉煌成就的叙述,对于这个群岛的富庶和 自由主义政府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了他的弟弟,使他的弟弟产生了想到他那 里去的念头。 1878年,成了家庭的恩人和村子里的英雄的孙眉荣归故里,他的父亲要 给他完婚。12岁的孙文渴望跟他的哥哥一同去,但是他不得不等到第二年他 母亲到檀香山探望他哥哥时,才把他带去并把他留给孙眉照料。 在村里,孙中山只受了启蒙教育。虽然他读过传统的发蒙课本,接着读 过四书五经,但由于家境贫寒影响了他的正规学校教育,因此对经典缺乏全 面的修养。他受系统的教育是在夏威夷开始的。由于这时夏威夷群岛还没有 华人学校,要上学只有到外国人办的学校去。即使是这些学校,中国孩子也 不大去。但是孙眉决心让他的弟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希望他能超过自己在 商业上的成就。孙文在哥哥的店铺里帮助做点事,通晓了珠算和簿记,但他 对这种工作感到厌烦。他后来进了意奥兰尼书院,这是英国人在檀香山办的 一所学校,它主要招收夏威夷孩子和夏威夷混血儿,但也招收数量有限的中 国孩子。包括孙文在内的一些学生是寄宿生。 把孙中山安置在学校里,证明是对的。因为在短短几年中——至188l或 1882年——孙眉就积累了足够的资本,着手一项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他向 夏威夷政府租了茂宜岛的土地,自己进行垦殖牧畜,并在茄荷蕾设一商肆, 专销农牧产品。他的慷慨大方及领导能力,博得当地岛民的尊敬,他们称他 “茂宜王”。 孙眉到茂宜后,使家庭富裕起来,但也使他的弟弟(像许多远离家乡的 学生那样)更倾心于外国的影响,在学校里,他就置身于这种影响之中。 夏威夷当时处在美国的影响之下,但在英国圣公会教士韦礼士主教主持 下的意奥兰尼书院却是反美和反吞并主义情绪的堡垒。这个学校的教师除一 位是夏威夷人外,其余都是英国人,教课全用英语。结果是,孙中山对西方 历史和西方制度的第一次品尝,那味道明显是英国风味的。事实上,对于孙 中山后来拥护共和主义,这位主教(他是夏威夷拥护君主政体运动的代言人) 不但没有可以称道的地方,相反,他后来极力否认孙中山在意奥兰尼书院期 间,他曾传给孙中山一个“以策划阴谋反对地方当局的传统”。 尽管主教不承认,但是,如果说孙中山这时耳濡目染的是盎格鲁撒克逊 人的立宪政府观念,是英国人民长期反对专制势力的斗争故事,那么,他在 这个易受影响的时期留在意奥兰尼,对他后来致力于国内革命并不是没有关 系的。由于意奥兰尼书院支持夏威夷的独立事业,抨击亲美的吞并主义者的 图谋,因此,它也许应对孙中山后来产生亚洲人必须抵抗西方侵略的政治观 念负责。 孙中山同基督教徒的交往(这对于他的政治生涯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始于 意奥兰尼书院。韦礼士主教(他讲授基督教义课)后来暗示,孙中山若不是他 的“异教亲属”的反对,便已经受洗了。据一个同学说,这位主教热切希望 看到7个中国寄宿生成为基督教徒,为此请了一位年青的中国福音传教士每 天下午给他们讲授经文。这些年轻人威胁说,如果讲授宗教,他们就要抵制 这门课,并强迫那位福音传教士给他们讲中国历史,这时主教宣称,如果他 们不愿听福音,他不会强迫他们。但是,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全体寄宿生,每 个星期日都必须到圣安德勒大教堂去做礼拜,渐渐地,这些年轻的中国人便 被吸引到基督教里去了。 最重要的是,孙中山在意奥兰尼书院学到了西方的知识。初入学时,他 一个英文字都不认识,3年后在毕业典礼上,他的英语语法得了二等奖,夏 威夷国王架刺鸠亲自授奖。此外,意奥兰尼使他想得到更多的西方教育—— 比帮助他哥哥的事业所需要的还要多。 因此,又在哥哥的店铺里呆了一阵之后,孙中山进了当时该群岛的最高 学府奥阿厚书院(即泮拿荷学校)。这所美国公理会学校设在奥阿厚(离檀香 山两英里)的泮拿荷,在这里上学的都是同夏威夷福音会(公理会教友和长老 会教徒)有关系的传教士的子女。在奥阿厚,孙中山对政治学和医学都有兴 趣,甚至想到美国去继续深造。在这个环境里,他对基督教的感情越来越深 了。 孙中山对外国宗教的这种感情,使他在夏威夷的教育意外地结束了。孙 眉对弟弟的进步本来高兴,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登记在他的名下,但是 他并不是为了让他的弟弟同中国的传统疏远而资助他受教育的。虽然孙眉从 来没有显示过他有什么学者的才能,然而在学问和宗教问题上他却忠于传统 的观念。在夏威夷的中国人中问,宗教问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并已经 使他们的团体发生分裂;孙眉参加了保守的一派。1883年,当孙文行将皈依 基督教时,愤怒的孙眉便将他送回翠亨村,不让他再回来了。 孙中山在国内的行为,证实了他哥哥的担心。他在夏威夷所受的世俗的 和宗教的教育,同农民的习俗和信仰格格不入。不久,他和他的朋友陆皓东 便以故意亵渎当地的木偶神像,震惊了他们的家庭和整个村子。于是,这两 个偶像破坏者被驱逐出村。在这之前,孙中山就因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出了 名:他热情地谈论太平天国——儿童时代村里传颂的英雄,谈论拿破仑和华 盛顿这些他在夏威夷课本中读到的富于浪漫色彩的人物。 对于孙中山来说,从偏僻的乡问生活逃出来并继续求学是他所高兴的。 他前往香港,进入一所英国教会学校——拔萃书室。同时,他开始跟基督教 伦敦传道会会长区凤墀研究经史之学。这也许是对家庭的一个让步,也许是 为了满足个人进一步学习中文的愿望。次年,即1884年4月,孙中山转人皇 仁书院,这是一所著名的中等学校,就读的都是各国中产阶级的孩子。孙中 山的父亲由于性格仁慈,大概给了他经济上的支持。 现在,孙中山决定正式皈依基督教。1884年,他由刚到中国的美国公理 会传教士喜嘉理牧师施行了洗礼。同时受洗的还有孙中山的朋友陆皓东,陆 后来成了孙中山忠实的追随者。孙中山对喜嘉理和其他两位基督教牧师区凤 墀、王煜初都有深厚的感情。施洗礼后,区牧师为孙中山起了个新名字:逸 仙,这是“日新”的广州读音。 然而,孙中山尊重中国的传统,他仍然是个孝顺的儿子。1884(或1885) 年5月7日,他回翠亨村完婚,这是他父母早已为他订下的。新娘卢慕贞 (1867~1952)是一个商人的女儿,婚后她仍留在村里,孙中山则回香港求学 去了。 在此期间,有关孙中山在国内的“恶劣行为”的消息传到孙眉耳里,这 位哥哥对基督教的反感(孙中山的一位知己形容它是“荒谬的”)并未稍减, 命孙中山回夏威夷去。这是两年里孙中山第一次接到哥哥的信,于是他顺从 地返回茄荷蕾。但是,如果孙中山希望和解的话,他的哥哥却并非如此。孙 眉要他交还先前给他的财产,据说还叫他“出去靠自己卖力为生”。另一个 传说则说,孙眉试图要他在店里工作,学做生意,以洗涤他的异端思想。 不管具体细节如何,这是孙中山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然而他并不气 馁,他前往檀香山找他的基督教朋友寻求帮助。他在意奥兰尼的同学钟工宇 那里暂时住下,拜见了夏威夷布道会会讲广州话的业师芙兰谛文。当谛文牧 师知道孙中山想回国继续深造时,便为他向朋友们筹募了必需的300美元, 捐赠者中有一些是有势力的美国企业家。钟工宇也把他一个月的薪金5元钱 捐献出来,还让孙中山在他的裁缝店里随意选用他所需的衣物。这样,在 1886年春,孙中山穿着新衣服带了很少的钱回到中国。 孙眉终于认识到他的弟弟决心要选择自己的道路,也就决定言归于好, 通过由他父亲转交汇款的办法恢复对他弟弟的资助。1888年父亲去世时,兄 弟俩已完全和好了。此后,孙眉的忠实支持在孙中山的生涯中起了极为重要 的作用。他资助了孙中山的职业训练,最先促进了他革命的政治活动。孙中 山的基督教徒同胞和西方朋友——那些曾引起孙眉怀疑的传教士和老师—— 则提供其他的帮助。在后来孙中山走投无路时,他还多次地向这些人求助。 P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