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社交网络(准三国时代184-220年朋友圈)

三国社交网络(准三国时代184-220年朋友圈)
作者: 李劲松|责编:秦千里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3.70
折扣购买: 三国社交网络(准三国时代184-220年朋友圈)
ISBN: 9787520514859

作者简介

李劲松,湘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居北京。资深媒体人,先后在多家IT、财经、金融媒体与智库担任高管,著有《智能投顾—开启财富管理新时代》等。

内容简介

自序 写作此书,纯属偶然。 大约一年前半的一天,我一边翻看三国历史,一边浏览微信朋友圈,突然盟生了以“社交网络”的方式来讲述三国人物和故事这个念头。三国历史因为记述详尽,魏蜀吴三国历史同步记录,还可以交叉对比,相互验证,特别适合以“社交网络”和“朋友圈”的方式来进行撰写,于是硬着头皮开始试水。 三国时的社交网络发达吗?朋友圈热闹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虽然是中国继战国之后的一个动荡乱世,但动中有静,乱中有序。三国时虽然战争频繁激烈,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通常不在战场之上,而在战场之外的人才、外交、财力、谋略和统一战线的竞争。三国时虽然没有汽车、手机和微信,交通联络极其不便利,但同时他们也没有电视、麻将和KTV,工作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繁忙,其社交的热度和思想的深度,并不亚于我们当代人。 三国人为什么要建社交网络、要经营朋友圈? 因为三国首先是一个创业时代,要创业,就必须网罗人才、结盟队友、合纵连横。 董卓进军洛阳,废立皇帝,烧杀掠抢,干尽坏事之余,仍不忘大封世家大族子弟,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十三路诸侯结盟讨伐董卓,共推没到现场的袁绍为盟主,只因他祖上“四世三公”,是个“官N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力邀汉献帝入股合伙,从此势不可挡;孙坚为解决粮草问题,不得不委身袁术,做他的加盟店,被过度压榨,最终殒命荆州;曹操依靠张邈和袁绍等朋友的支持起家,最困难时,甚至差点把老婆儿子送给袁绍当人质;吕布反复无常,先杀丁原,再杀董卓,继夺曹操兖州之后,再夺刘备的徐州;刘备丧家之犬,一投公孙瓒,二投陶谦,三投吕布,四投曹操,五投袁绍,六投刘表,直到在荆州结盟孙权,才借赤壁之战一举翻身……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社交网络的基础上,有爹的拼爹,没爹的,就拼各自朋友圈的质量。 三国又是一个比碰撞思想、创新谋略、脑筋激荡的时代,而一切谋略和晤对均需要面对面深度交流。 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晤对,自然要数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但隆中对并非唯一,三国时的著名晤对,还有谋士张纮为孙策规划孙氏集团二次创业的“纮策对”,鲁肃为刚刚执掌江东的孙权所规划的“肃权对”。这是战略方面的。具体到战术方面,有沮授建议袁绍结盟汉献帝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有荀彧鼓励曹操勇敢迎战袁绍的“四胜论”,还有郭嘉升级版的“十胜十败论”,以及赤壁之战前夜,周瑜力劝孙权抗曹的“曹操四败论”。无社交,不江湖;有朋友,方有谋略。 此外,三国还是一个流行在沙龙酒会上结交新友、品评人物、发布各类排行榜的时代。 三国大将,大多是一战成名。比如关羽,因官渡之战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而扬名;比如周瑜,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而立万;比如吕蒙,崛起于在荆州之战捕杀关羽;再比如陆逊,惊艳于在夷陵之战大胜刘备。 而有的人,却是“一语成名”。 自媒体“月旦评”创始人许劭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让曹操名扬洛阳;曹操邀刘备煮酒论英雄,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刘备逃亡许昌;曹操又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让孙权这个“创二代”脱颖而出。如果说曹操赞刘备是“煮酒论英雄1.0版”,那么他夸孙权,就是“煮酒论英雄2.0版”。 无论是网罗人才、合纵连横,还是碰撞思想、创新谋略,甚或结交新友、品评人物,都需要通达的社交网络,都需要强大的朋友圈。比如三国三大战役,在最后时刻,都是因为微妙的社交网络发挥神奇作用,扭转了预期,反转了结局。 官渡之战胜负因素很多,关键时刻,在曹操一方,是因为曹操及时得到了好友荀彧的打气支持;而在袁绍一方,是因为他得罪冷落许攸,逼他出降曹操,献上火烧乌巢的妙策。而许攸愿意投降曹操,只因为他是曹操多年前的好友…… 赤壁之战前,曹操原本可乘荆州之胜,一鼓作气消灭刘备,再灭孙权。可他却错误地判断孙权会杀了刘备,坐等刘孙火并,耽搁了最佳追杀时机。结果孙刘结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只因曹操忘了,分别服务孙权和刘备的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桥梁纽带作用…… 夷陵之战前,孙权名将凋零,原无必胜把握。刘备一意孤行,冷落了坚持孙刘联盟的诸葛亮,而孙权及时大胆启用名不见经传的白面书生陆逊,结果陆逊火烧连营,一代枭雄刘备兵败如山倒,病亡白帝城…… 一切历史都是人性记录。所以历史写作,既需要宏大叙事,需要站在帝王和国家治理的高度,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角度来阐述,也需要以更高的分辩率,从人性和社交角度进行分析。既需要以百年、千年的大节奏,以“庙堂之高”来俯视宏大历史格局,也需要以数月、数年的小步伐,以“江湖之远”来近距离体察真实的人性。我做不了前者,所以只好选择后者。 事实上,当你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还原历史现场,通过关注他的社交网络和朋友圈,将心比心地感受他的欲望和理想,理解他的顾虑、掣肘和不得已,会更深刻理解他的决策依据、所思所想和命运轨迹,对历史人物会有另一番感受。 决定历史人物命运的,除了性格,还有社交。诚非虚言。这,正是本书的创作初衷。 李劲松 2020年8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