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汉藏语是非问句的类型学研究
ISBN: 9787100227803
罗天华,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获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出版专著Interrogative Strategies: An Areal Typology of the Languages of China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6)。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九届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2018),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021)。
各类语法范畴都有其内部外部关联,是非问也不例外。大而言之,是非问的内外关联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微观层面,是非问各表达方式之间的内部关联;中观层面,是非问与其他疑问范畴的内部关联;宏观层面,是非问与语序、形态等其他语法范畴的外部关联。本章的讨论主要是中观层面的,具体涉及选择问与 (一般的、传统的、作为四大疑问类型之一的) 是非问之间的关联;微观及宏观层面的关联则留待第8章继续讨论。 选择问与是非问关系密切,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二者在属性上有重叠。疑问句的类型划分取决于选择问的划分:如果将“是”“非”视为选择,那么是非问也属于选择问;如果将特指问的诸回答选项视为“无定选择”,那么特指问也属于选择问。换一个角度,选择问非此即彼式的询问与是非问颇多相似,当选择项为正反对立时尤其如此(参看2.1.1节)。邵敬敏(2014:130)认为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三者之间形成互补:“它(选择问)与一无所知的特指问相比,体现出一定的范围性;它与以整个句子作为一个疑问点的是非问相比,又表现出某种选择性。所以从语言应用角度讲,它与特指问、是非问一起形成互补格局。” 其二,是非问与选择问在历时上有发生学关系。对于是非问的演变,有研究认为是非问在疑问系统中最先得到发展(张玉金2001,傅惠钧2011),与之相反,也有学者认为是非间由选择问经正反问演变而来(刘丹青2005)。不过,汉语早期的选择问可能都是语气词是非问的并列式。吕叔湘(1944/1990:285)较早指出,上古汉语选择问往往使用语气词,“文言里的抉择问句差不多必用语气词,并且多数是上下都用”;梅祖麟(1978)也认为没有语气词的选择问句是中古新兴的句型。从这个角度看,语气词是非问的形成早于选择问。 汉语从语气词选择问向连词选择问发展,与汉藏语选择问句的总体演变路径是一致的。宋金兰(1996)提出,“A-语气词,B-语气词”是汉藏语选择问句的早期形式,“A-连词-B” 句式是选择问句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这些讨论均指向一个可能的事实:汉藏语选择问句的源头是“并列项+语气词”结构。 其三,是非问与选择问的一些下位分类之间有类型学蕴含关系。例如戴庆厦、朱艳华(2010b)提出,藏缅语疑问句法结构在共时上有如下蕴含关系: 谓词重叠问?有标记的正反间?有标记的选择问。谓词重叠问与正反问都属于是非问,这就在是非问与选择问的次类之间建立了一此关联。 本章呼应这三个方面的讨论,探讨汉藏语选择问及其与是非问的一些关联。其中,7.1节介绍选择问在疑问分类中的地位,主要涉及第一个方面问题;7.3-7.4节讨论汉藏语选择问研究的若干主要方面及其与是非问的关联,主要涉及第二个方面的问题;7.2节考察选择连词的分用、合用及相关类型学问题,主要涉及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此外,也尝试提出汉藏语选择问句研究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即结构特征描写、类型学比较以及(区城)历史比较(参看罗天华、孙晓雪2022)。 立足语料,博采众长,解答汉藏语的疑问之问。本书选取了汉藏语的是非问句这一重要但鲜有讨论的课题,援引各类语料和既有研究,展开了深入全面的分析,试图由此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建设性的归纳总结,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