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全彩典藏版)

世界经济史(全彩典藏版)
作者: (德)马克斯·韦伯|责编:李肖寅|译者:柒舟//邹鋆弢
出版社: 地震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2.25
折扣购买: 世界经济史(全彩典藏版)
ISBN: 9787502852047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并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韦伯曾先后在柏林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代表德国参加凡尔赛会议,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其代表作有《世界经济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等。 柒舟,工科硕士,十几年互联网名企经验,前美团高级产品经理,曾获几十项国家创新专利,为企业获数千万海外融资。现任职智联招聘,并创建同舟迅动,致力于帮职场人解决职场问题,蓝图规划,职业咨询,帮上万职场人找到方向。著有多本职场书籍,更多名企内推,职业资讯,都在我的朋友圈和视频号。欢迎加我微信,期待和你相遇:qizhoujiejie001 更多名企内推,职场干货都在朋友圈,陪你成长,职场路上不迷路,不掉坑。酷爱长跑,骑行。 邹鋆弢,研究生导师,人工智能专家,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入选微软zui具价值专家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教学协会理事。早年留学于美国和欧洲,回国后先投身科研教育,其后又转向科研产业化。\"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农业组织和有 关农业共产主义的问题, 通过对德国古代经济 组织进行研究,特别是从 G.汉森和冯.毛勒的研 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一些 学者得出了“所有经济发 展的开端都是原始农业共 产主义”的理论,这是该 理论。第一次被提出。之 后,这些人又提出了古代 德国农业共产主义的理论 ,世界各地类似于古代德 国农业组织的例子也被引 入其中,因此在学术研究 上,这个理论是全世界共 同的知识财富。德·拉弗 勒十分注重发展这一理论 。 俄国、印度这些地方 的案例都可以证明这个理 论的正确性,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就是印度。然而, 近年来的学术研究非常认 同达样一种观点:无论是 在德国还是别的经济体系 中,土地私有制和庄园经 济的发展,在我们所能追 溯到的最远古时期就已经 存在了。而在追溯到更古 老的时期之前,还是让我 们先对18世纪日耳曼民族 的农业组织进行分析。首 先要说明的是,条顿族’ 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包 括以下三个地区: (1)易北河和萨尔河以 东,斯拉夫人之前生活的 地方; (2)菜茵地区、黑森地 区和从黑森地区边界到雷 根斯堡邻近地区连线以南 的地区(德国南部,也就 是以前罗马人生活的地方 ); (3)威悉河左岸,凯尔 特人原本生活的地方。 这个原为日耳曼人居 住区的定居点具有村庄的 形式,而非完全独立的农 场。因为村庄之间经济独 立,没有与邻近村庄进行 交往的必要,因此不同村 庄之间起初完全没有道路 相互连接。后来出现的道 路也不是有计划地修筑的 ,而是被来往的路人根据 习惯随意踩踏出来的,来 年可能就会消失,之后再 出现、再消失……,不断 重复;就这样过去了几个 世纪,人们才慢慢有了维 护道路的观念,并由拥有 土地的个人承担这一责任 。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 这个地区的地图,像是一 个不规则的网,交点处就 是村庄的位置。 在这张图上,第一区 ,即最内层的区域,是居 民住宅区,这些住宅的分 布毫无规律可言。第二区 是居民们用篱笆围起的花 园,花园的数量与住宅数 相等。第三区为耕地(见 下文)。第四区为牧场。 牧场不是集体公有,而是 被分成固定的份额,每个 家庭都有权利在此放牧相 同数量的家畜。森林(第 五区)的情况与此相同, 在这一区域,村庄居民平 均分配砍伐的林木、采集 的垫草和用作饲料的果实 等,森林不完全归村庄所 有。房屋、住宅用地,花 园与居民在园地、耕地、 牧场和森林中享有的份额 共同组成“海得”(英语为 hide,德语为hufe,与英 语中的have同源)。 耕地被划分为若干“大 块”,这些“大块”又被进 一步划分成许多长条地, 长条地通常十分窄小,宽 度并不统一。最初,这些 耕地是平均分配的,每个 村民都可以分得一块长条 地。将耕地切分是为了使 每一位公社成员都能在土 地位置不同、土壤质量各 异的情况下平等拥有土地 。这种分配方法有一个好 处,那就是当出现冰雹等 自然灾害时,村民们遭受 的损失大体一致,单个农 民的风险被降低。 罗马人的耕作习惯以 方田为主,而日耳曼人把 耕地分成长条,与他们使 用的犁的特点有关。犁是 一种带有尖头的耕地农具 ,由人操作或由畜力拖动 ,用来刨土或挖沟。由于 原始的犁形状简陋,为了 疏松土壤,人们不得不在 土地上来回耕作。因此, 最合适的土地划分方法就 是把土地分成方田。如恺 撒时期之后的意大利,意 大利台伯河东南大平原的 全部区域以及个人所持份 地的外部边界,至今仍呈 现方田的特点。 但是日耳曼人的耕种 用犁有所不同,它由一把 竖着挖土的犁刀、一个横 着挖土的犁头和右侧一块 用来翻土的犁板组成。这 种犁不再需要人们来回耕 作,而使用这种犁的时候 ,长条地是最方便耕种的 。在这种情况下,长条地 的大小由每头牛每天所能 耕作的土地量决定——日 耳曼人将其称为“莫根”( 德语morgen,等同于英 亩,1英亩约等于4046. 86平方米)或“塔格韦克”( 一天的工作量)。这种犁 的右边安装了一块翻土犁 板,在耕地时会时常向左 偏,犁沟慢慢就不整齐了 。时间一长,长条地的边 界就会混乱。起初,每一 块长条地之间并没有田埂 ,仅有边界犁沟相隔,犁 地时经常把别人家的长条 地犁过来。每当出现这种 情况 “田地审查员”就会 用类似今天的弹簧尺的长 杆来恢复原有边界。 各份地之间没有道路 相通,人们只能按计划同 时耕作所有份地,耕作方 式一般采用三圃制。在德 国,三圃制不是存在最久 的,却是应用最广泛的农 耕方式。莱茵地区洛施修 道院的一份文件显示,大 约在公元770年,三圃制 已经十分普遍。由此可以 推断,这一制度的采用至 少可以追溯到8世纪之前 。 P2-4 \"?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者。韦伯是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开创者,影响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施蒂格勒在内的众多现代经济学大师。 ?经济如何塑造了当今世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理清世界经济2000年发展脉络,看懂世界经济进化历史的必读之作! ?全球史观,从经济、贸易、社会、政治、人类学等多角度解读世界经济的历史样貌;从氏族村落经济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读懂世界经济秩序生成与扩展的史实图景!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在我看来,韦伯是站在西方文明发展的转折点上。他看到了古老体系的解体,并洞察了它的实质,而这是他同时代的人所不能做到的。对于构思科学发展的方向,韦伯做出了比其他任何名人都更多的贡献。这个新的方向预示了把握即将到来的新社会的根本意义。” ?一部与《资本论》互为补充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的描述,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马克思更多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面。因此,韦伯也称为“资产阶级的马克思”。 ?当之无愧的西方经济学经典,解开资本主义何以原发于西方这一谜题。 ?四色全彩插图,优质纯质纸印刷,经典重译,可读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