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著作思想系列: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七岁入私塾。曾就读常州府中学堂、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高中肄业后,辗转任教于无锡、厦门、苏州等地小学、中学,并励志苦读,精研学问。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问世,为学界推重,转入大学执教。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书院。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一生著述,广涉经史子集,后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编,凡一千七百万字。
内容简介
略论中国史学(节选) 即如中国古史中之有巢氏、燧人氏,其人姓名,乃从无知者。西方史学称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谁始用石用铁,则可不论,惟知其时代之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则已。中国人则不称巢居时代、火食时代,而必特举一人以为此时代之创始,此即中国史学重人尤更重于事之一证。 中国人论人,则必分好坏、善恶,即“君子”“小人”贤奸之辨。善人君子贤人固得见于史,而小人奸恶亦得入史。如夏、商两代,禹、汤固必详,而桀、纣亦必及。其他帝王,或仅存其名,或并其名而不载。近代人重多数,其实一部美国史,开国以来两百年,总统五十人皆有其名,其他姓字不详者何啻亿万倍。是西方史学亦重少数,惟贤奸之辨,西方人似不以为意。 人分贤奸,斯事有褒贬。“褒贬”乃成中国史学之要纲。未有不分贤奸,不加褒贬之史学。史之褒贬,亦不始于孔子之作《春秋》。齐崔杼弑其君,齐史臣执笔直书,而见诛。其弟承袭史官位,又续书,又见诛。第三弟再续书,乃免。有史臣在野者,闻其事而来,则史笔已定矣。当时列国史官,由西周中央政府派任,其职世袭。周之东迁,天子声威扫地以尽,而史官守职,执笔直书,置身家死生于度外,有如齐史之所为者。其实齐君亦非崔杼亲杀,而终必正其名曰“崔杼弑其君”。此乃中国传统史学精神,亦可名之曰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然当时史臣之具此精神者,已不多见,故孔子作《春秋》而曰此天子之事也。孔子非任史职,乃因鲁旧史作为《春秋》,褒则褒,贬则贬,游、夏不能赞一辞。此可谓由孔子之《春秋》而见中国之史学精神民族精神矣。但此亦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一端,而岂孔子之自我创造乎! 今试舍《春秋》而读《左传》,此乃集合当时两百四十年列国中不知姓名之作者所记载,而汇以成书。而其人物之贤奸,人事之褒贬,亦已至详具备矣。孔子当亦对此等材料,信而好之,承而述之而已。继《左传》又有《国语》,有《战国策》,此等书皆不知出于谁何人之手,惟知其决不出于一人之手而已。然而所载人物多无职无位,而贤奸褒贬,则既详且备。其事则亦多无关于君国之大,此皆中国史学精神民族精神之随时随人而流露,为并世其他民族所无有。近代国人读之,则曰此乃封建社会事。如读崔杼弑其君,则谓此乃专制政治下尊君观念之表现。则试问何以在封建社会之上犹得有专制政治。近人必以西方史学来治中国史,则恐终难理解矣。 西汉司马迁作为《史记》,乃取法于孔子之《春秋》,其记事多采之《左传》《国语》《国策》诸书,而有取舍,又有增益,兹不论。姑论其载楚汉之际,乃及西汉开国后事,则所略而不备者多矣,而乃特载田横其人与其事,此亦特见中国之史学精神民族精神处。至于汉之立国,是否为一帝国,汉之为政,是否为帝王专制,此皆可据迁书而论定。今人则必依据西方史学观念与成语来加之中国史,则迁书亦可束高阁矣。 1. 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抗衡时代思潮”之作 近代以来,在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下,中国学术界受西学影响,务求分科分门以治国学,一时蔚然成风,忽视了中国文化和学术自有其“和合”特色,非融通无以体会国故精义。 钱穆认为这种不求融通体会的专家之学弃五千年民族传统学问特点于不顾,以此治之,则恐终难理解矣,所以继《中国学术通义》之后,再著《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主张必回就中国以往之旧,主“通”不主“别”,会通求之,方能理解中国传统学问和文化。 2. 从中国传统学问视角,通览12门学科要义 在这本书中,钱穆就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当时之12门学科,讨论中国学术传统及中西方学术思想相异处,从中可一窥诸门学科之核心精神。 3. 忍不住的现实关怀:在“专业”的时代,提供一种“通识”的人文视野 钱穆一生以通儒视野为通人之学,办学宗旨亦然,新亚书院一切课程,先重通识,再求专长,“以药近来大学对教育严格分院分系分科,直线上进、各不相关、支离破碎之流弊。”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