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漂来你的信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信?为什么要给我写 信? 我翻来覆去地翻着手 中的信纸。那信纸的抬头 ,印着爸爸任教的那所海 洋大学的名字。 是爸爸的字没有错, 他的字潇洒刚劲,转折处 力透纸背,经常把纸划破 。 可我们每天都在一起 啊,为什么要给我写信呢 ? 还是先读了再说吧。 孩子: 昨天我坐在公园里, 面前放着一个白色的搪瓷 缸,你只顾着踢球,一不 小心踢翻了茶缸。你别看 这茶缸其貌不扬,还掉了 瓷,意义可是非常重大的 。 你看看上边的字:东 方红首次远洋调查纪念。 白色的缸体上还用蓝 色墨水绘制了一艘船,船 身上,桅杆、船舱都只有 一个大体的轮廓。 你别看这船粗糙简陋 ,它可是一艘很老的船了 ,远在你还没有出生的时 候,就开始工作了。而那 时的我,才不过是个二十 出头的年轻人呢。 这艘船就停泊在我遥 远的青年时代,停泊在海 洋科学家们模糊的、对陆 地的乡愁里。那时,我站 在它的甲板上,而它则沐 浴在荣光中。 东方红号,这是它的 名字。还有一个光荣的称 谓:中国第一艘海洋实习 调查船。 我们所熟悉的船通常 都是游轮或者货轮,甚至 是保家卫国的军舰。客轮 有一股喜迎贵客临门的热 情劲儿。货轮朴实而稳重 ,横在海面上,只干活, 不吭声。军舰威武庞大, 却有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 的气势,映着或墨蓝或湛 蓝的海面,表情严肃而沉 寂。 可是东方红号,不属 于它们中任何一种,它是 为了科学考察而诞生的。 它的甲板上闪烁着理性之 光,桅杆上的旗子飘舞着 科教兴国之梦。 这艘船被寄予了厚望 ,东方红几个字采用了毛 主席的笔迹。 这个茶缸,就是东方 红号第一次远洋调查时发 的。那是1981年6月,我 带着一群搞科学调查的学 生登上了那艘船。 船上的139个人,除了 45个船员外,剩下的都是 精挑细选的调查人员。他 们中有刚刚出国学成归来 、结婚不久就登船的科学 家,有学习海洋调查专业 、刚开始实习的大学生, 也有像我这样的带队老师 。 我们抬头走路,低头 看地,却需要仰头看船。 那是一艘洁白的船, 它莹白如玉,周身散发着 光芒。它有80多米长, 13.2米宽,吃水线4.40米 ,总排水量2000多吨, 那是当时用于海洋科考的 最大吨位的船了。 怎么,你问我为什么 把这么遥远的事情记得这 样清楚吗? 如果你也曾登上过那 艘船,在那里经历过生死 的考验;如果你也有记挂 的人,再也不曾踏下那里 的舷梯;如果你也像那几 十个学生一样,曾用渴盼 、雀跃、温润的眼神,望 着白云与乌云,你也会像 我一样,始终走不出那艘 船的身影。 有人形容大海表面像 镜子或绸缎一样,但在我 看来,那都不准确。因为 大海表面并不是肉眼所见 的平面,而更像一个巨大 的碗盖。只有揭开这只碗 盖,才能知道碗中,也就 是大海内部的东西。我们 的东方红号上配备了各种 “勺子”,那都是需要下放 到海底的各种仪器。有测 水温水质的,有打捞海洋 生物的。海洋影响着大气 气候,所以,还有专业的 气象团队。 起初,人们都搞不清 楚,这样大的一艘科考船 应该怎样划分研究区域。 巨大的绿色甲板如同一块 草坪,要公平地分配给各 个项目的运动员们。后来 我们想出办法,用20英尺 集装箱实验室固定装置。 分为干、湿、半干半湿3 个类型。每个实验室叉配 备冰箱、烘箱、植物柜、 小型水族箱等设备,搞得 像是在船上安了好几个家 。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