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空间导论

创新空间导论
作者: 唐克扬|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5.32
折扣购买: 创新空间导论
ISBN: 9787220132322

作者简介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唐克扬博士从跨学科的视角关注城市与空间,从事类型建筑和文化空间的创新实践以及视觉-心理-行为的交互研究。现任建设部科技委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等多个专业协会的委员或理事。唐克扬于哈佛大学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并在此前获得工程、文学和艺术史学位,有各类著、译作品近20部,代表作有《从废园到燕园》、《美术馆十讲》、《长安的烟火》、《设计学院的故事》(主编)、《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译作)等。

内容简介

我们时常听到创新点这种说法,却忽略了点后面还有线和面的问题。过于强调创意和天赋 , 更是用点子抹杀了创新过程的意义。事实上,每个在人际层面产生意义的空间创新,都是系统工程的结果,始于对一个问题或现象的全方位理解。为了能够持续创新,我们要求创新学习者树立一种结构性的思维方式,由面及点,由线及点,再由点回到线和面,好比“张开一张大网”处理现实问题。结构性思维是建筑学科典型的思维方式,但并不是建筑学科所独有的。 结构性思维训练课 Structural Thinking Classes 本课旨在熟悉我们时常碰到的若干原型结构及其生成。课程首先介 绍结构的一般定义,它既不是超验的,也不可能用有限的公式和规律来 代表。相反,我们需要理解,结构整体地内含和建构于具体的情境之中。 它涉及特定的哲学和世界观,既是抽象的,也有着特定的感知形式和技 术路径(比如建筑结构)。归根结底,结构和人有关。 课程始于一系列热身练习,如让学生在课程现场寻找实体化的结构 形式,比如地砖的铺砌形式,电力、照明管线的组织逻辑,房间的平面 排布,等等。教师因此需要事先对授课场地心中有数。部分学员可能在 生活经验中熟悉了类似于筒子楼、“大裤衩”这样的特殊结构形式,教 师也会引入一些艺术史、建筑史中的特色案例,例如希腊人就已经借用 的“记忆之宫”(MEMORY PALACE)。 场内练习是本课程的实战重点,教师需要提前购买一批多样性的小 商品(数量取决于听课人数),并准备模型工具和搭建实体商铺的标准 立方体纸箱。学员需要用学到的知识分组搭建若干拟真的“淘宝店铺”。 这些“店铺”包含了学员抽到的小商品之间确定的、特殊的结构关系。 学员需要构造出自洽的逻辑来解释搭建结构的现实意义,可以是有趣的 故事,或者在朴素的结构上为“淘宝店铺”添加恰当的图像。 结构性思维训练课程远离抽象理念,基于真实的情境和主题来把握 原型结构的意义和效用。它是互动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地利用日常物品 和现实空间,强调生动的呈现和即时的沟通。 在现代生产中,生产者利用生产工具,将各种原材料或半成品按照特定顺序连续或同时加工,最终产生成品。不像前现代条件下,生产往往只取决于原材料、粗放型技术和经济优势,对于现代生产,不同的生产能力、生产精度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协同能力等因素都至关重要。空间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生产而非单纯的艺术创作,我们强调面对特定对象的创新与有限条件下的创新。大多数时候,评估创新的效益需要以特定的投入匹配特定的问题,评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误差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Error 空间设计中的误差是指设计意图与真实产出、理想功能和实际使用 之间的差值。只要不是单纯从设计师一方的“完成度”着眼,我们会发 现误差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尤其是创意不匹配糟糕的现实环境时,误 差的问题尤其明显。问题是使用什么样的办法,尽可能地控制误差和减 少因设计、施工和管理引起的误差。例如使用一个均匀的网格和多个参 考基准点作为空间设计的依据,可以有效地减少单一基准点可能造成的 巨大的累积误差;又如考虑因人而异的不同,可以减少由使用习惯导致 的误差,等等。 在建筑设计中,误差常常为设计师所忽略。除了简单的重复和对位(比 如房门后的家具避让开门)之外,大部分误差会体现为某种缺乏基准和 构造逻辑的“视觉效果”。如果概念阶段空间设计的“分辨率”不够高, 那么人们也不大会在意那些只是在用户端才会变得明显的“误差”。实 际上,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误差,会导致建筑空间最终的变形、变质, 并影响用户的实际感受。 因为人的尺度本身的多样化(高矮胖瘦等),日常空间的设计通常 难以拥有确定的标准。但是,与此同时,日常空间又不可避免地需要一 定的“模度”,以便使得设计过程有章可循、有理可依。设计过程讲求“精 确”,为空间设计中直接引入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业化产品提供了方便, 与此同时,还让设计师不至于纠结于主观的风格和趣味,能够实现多人 协作,让占比较大的“普通设计”和“规模设计”多快好省地完成。 创新并无确定目标,并非“新的”就是创新。一方面,我们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物”。虽然创新很难有定则,但是在很多时候,创新的效率决定了创新的成败,因为效率直接带来效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具体的空间创新项目中,用相对少的投入换来显著可见的成果,并为大多数参与者所认可,才是目前阶段中国的创新空间实践者需要追求的目标。 少花钱多办事 Do More with Less 这是一个在校园建设体制内设计构思出来的艺术空间。除了先天不 足的物理条件(面积、朝向、采光、通风、户外环境、建筑材料等), 预算也是这个展厅最主要的外部限制条件。装修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而另一些功能需要通过后期置备的“设备”才能实现:依照公立大学的 财务规定,通常只有通过繁复而苛刻的招标手续和采购程序,才能够顺 利执行一个性能高标的装修方案,购入价格不菲的“设备”。至于名目 模糊的维护和运营费用,更是一个典型的难题。因此,少花钱多办事不 仅属于设计伦理,也必须是设计师让空间真正有用的思考前提。 假如不只是一厢情愿地依赖优越的项目条件,设计师需要把创新 空间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后将空间的各部分拆解成不同的、可 执行的部件,在不同的项目阶段,利用不同的人力和财务资源分别完成。 我们在这个展厅的初次装修中安装了大部分的“硬件”,比如地板、半 透明天花板网格骨架和主展墙。但是图中可见的小展墙,则是利用两个 相对廉价的杉木集成材书架在最后完成的。除了储存展厅的画册外, 后者有至少以下数个附送功能:1. 展墙;2. 多媒体展览界面(操作界面 在展墙的开孔后);3. 展墙后隔出的储藏间(储藏间可以暂存扫把等 杂物,使得空间的其余部分保持起码的洁净。带锁的玻璃门则提供了此 类公共空间必要的安全措施);4. 书架附带的可折叠(以金属链条连接) 平台—翻转柜门是展厅 LED 装置廉价的中控操作台,可以容纳一个人在 里面操作。 除此之外,U 玻上的 LED 装置、可以方便布展的软质展墙、可以拆 卸的定制亚克力吊顶板,都为这个展厅的后续改装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 创新空间的原生动力来自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创造性,优秀的空间创新成果见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什么才是创造力最基本的生成路径?虽然大量的研究与此有关,却没有人能够提供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标准公式。与此同时,缺乏创新特性的空间比比皆是。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载体,它天然会出现社会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分化,这让部分空间显得创新一些,另一部分却呈现出滞怠的特征。创新 空间的实践呼唤某种底层理论,尽管它需要某种技术助力,但是又不会导向我们在一般学科中讨论的那种通用理论和技术。简单夸大创新的意义,就和否定它的意义一样有害。 我们只能粗放地说,空间创新的能力产出,需要某种社会和文化的土壤。那些想要在这方面提高自己的人,只有在长时段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中,才能形成对创新空间主题的良好判断。更有甚者,创新空间的理念只有身体力行地兑现才有意义,它无法只停留在愿景和口惠的层面,而是需要实操和验算。 因此,创新空间并不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它类属于一种实践学科,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演化而发展。 法无成法,以上规律又不意味着创新空间的实践只能依赖于老师傅的经验之谈和随意发挥,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准备和操演,可以极大地推动创新空间的孕育和发展。 首先是客观约束条件,我们并不将一个项目的边界和限制看成全然消极的因素,相反,我们相信创新的前提恰恰来自多方向和不同维度的界定,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工具和资源;其次,无论是就设计过程还是项目发展而言,出色的互动和交流能力,是双方良好表达和沟通的基础,即使“表面文章”也是极其必要的,毕竟,创新空间的最终结果又会反馈回人的自身。对于空间的表达和使用,接受和阐释本身也是创新空间设计的一部分。 这是一部关于创新空间设计与创新思维的入门佳作。作者唐克扬作为中国知名的建筑师和写作者,具备深厚的专业底蕴以及十数年的文学创作履历,这使得《创新空间导论》不但蕴含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周全地考虑到入门读者和大众读者的阅读诉求。用简洁有力的文字催生读者创新思维的萌芽,正是本书的珍稀之处。作者凭借十数年的思索、洞察与亲身践行,一定能带领读者踏入一个与众不同的空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