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去哪了/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环球探索百科

恐龙去哪了/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环球探索百科
作者: 编者:图说天下编委会
出版社: 浙江教育
原售价: 24.90
折扣价: 17.56
折扣购买: 恐龙去哪了/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环球探索百科
ISBN: 9787553659534

作者简介

图说天下编委会,有十余年专业儿童图书编写和制作经验,创作出版了《恐龙王国大百科》《动物世界大百科》《地球奥秘大百科》《探索发现大百科》等图书,广受众多读者好评。

内容简介

肯龙,大号刺猬 肯龙与剑龙生活在同一年代——侏罗纪晚期,但是它们的个头可比剑龙要小得多,大概只有现代的一头牛那么高。它们用四条粗短的腿支撑起沉重的身躯,啃食着地面上低矮的灌木。 刺猬一样的外衣 与剑龙相比,肯龙身上的骨板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从脊背到尾巴的两排骨板,逐渐地变长、变窄、变尖。双肩或者后腿两侧还额外长出了一对利刺。肯龙的刺就是它防身的武器,就像现在的刺猬一样。 另一个大脑 肯龙的“身材”在恐龙家族中虽然算不上魁梧,但配上个只有核桃大小的大脑,还是显得那么不成比例。如此小的大脑可能无法控制庞大的身体,因此,科学家猜测,在它们臀部附近应该还有一个较大的脑子,而且其他剑龙类恐龙也可能如此。 第二个大脑的作用 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得出结论,表明肯龙臀部附近的大脑只是用于控制后肢和尾巴的神经。除此之外,它还有可能用来储存能量。 剑龙,温柔的剑客 剑龙是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剑龙类恐龙的典型成员,属于最高级的剑龙类群。它身长9米,前肢比后肢短很多,所以,它的肩部很低,臀部高高耸起,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小山包而“山顶”就是它的臀部。 剑板的功能 剑龙的身体大小和现在的大象差不多,背上长着板状的骨头——剑板。剑板是三角形的,一般交错排列,非常宽大。不过,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这些剑板有什么用。有人认为剑龙利用这些骨板散热来降低体温,有人认为骨板的颜色变化像植物,这种保护色可免遭敌人发现。 “佩剑”的“武士” 作为植食性恐龙,剑龙难免会成为肉食恐龙的“盘中餐”,但剑龙尾巴末端那4根长达50厘米的尾刺也不是好惹的。它与敌人搏斗时,只要敌人稍不留意,剑龙就会甩动尾巴,把“利剑”刺入对方身体。 笨笨的家伙 剑龙是剑龙科恐龙家族中最为庞大的一员。但是,它的头却非常小,是已知恐龙中头身比例最小的。所以,科学家推测,剑龙可能是一种不太聪明的恐龙。 弯龙吃饭的时候还能呼吸 弯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体形有点儿像禽龙,是早期的禽龙类恐龙,它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因为弯龙的大腿骨是弯曲的,所以,科学家便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充分显示特征的名字。 沉重的身体 弯龙的脑袋有点儿像马头,后肢很粗壮,身体大而结实。它最主要的特点是骨骼沉重,仅骨骼的重量就有1吨多。而在弯龙之后的禽龙则变得更加庞大、笨重。可是,弯龙没有任何御敌的武器。所以,如果遇到危险,它就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身躯拼命奔跑。 先进的嘴巴 早期的植食恐龙比较低级,它们在进食的时候不能呼吸,如果要呼吸就必须停止进食。而弯龙就比较高级了,它口腔的顶部长着一个长长的骨质硬颌,这个小变化,可以让它们在进食的同时自由呼吸。 强化的脚掌 弯龙的脚掌有5根短趾,前3根上有短爪,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趾头之间没有肉垫相连,但是掌部的腕骨合成一体,这样可以强化掌部的构造,从而支撑它们沉重、庞大的身体。 双脊龙,侏罗纪的跑步健将 双脊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是一种动作比较敏捷的肉食恐龙。它们最显著的特点是位于额头与口鼻部之间的一对顶饰,中间有一道沟,就像戴了一左一右两顶帽子。双脊龙的嘴前端很窄,能伸到石缝中将躲在里面的蜥蜴等小型动物吃掉。 捕猎的有力武器 双脊龙的后肢有4个脚趾,都有爪,非常厉害。前肢有3个趾,短小而灵活,其中的拇趾还可以翻转。因此,有人估计前后肢的利爪是它们捕猎植食恐龙的有力武器。 快速奔跑者 双脊龙的身材苗条而匀称,后肢非常强健,跑起来可能像现在的鸵鸟一样快。这样的速度,在侏罗纪早期绝对算得上是跑步健将了。 用来炫耀 雄性双脊龙的顶饰很可能比雌性的大,而且顶饰是中空的,不如实心的骨头结实,所以不可能用于自卫。因此一些科学家推测,顶饰可能是双脊龙求偶时用来炫耀力量的,有利于赶走竞争者。 用于散热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顶饰是用于散热的。当双脊龙在炎热的天气里拼命追赶猎物时,顶饰的散热功能可以很快降低血液和大脑的温度,有利于它们尽快恢复体力。 这是一本探索史前世界与恐龙家族的百科全书; 这是一个奇趣变幻、魅力无穷的史前世界; 这又是一个广阔的知识海洋,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生动的语言、缜密的思维、精彩的图片,将帮助你挥动求知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