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问到输出:上野千鹤子的知识生产术 赠手账本
作者简介
上野千鹤子 194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军人物,日本非营利性组织Women’s Action Network(WAN)理事长。曾在日本专门学校、短期大学、本科院校、研究生院、成人教育机构等高等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四十余年。曾任立命馆大学特聘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客座研究员、波恩大学客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和墨西哥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始于极限》《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等。 曹逸冰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资/深日语译者。译有两百多部日语文学、文艺作品。
内容简介
1 何谓信息 信息与噪声 信息源于噪声——这是信息工程的基础。没有噪声,就没有信息。 何谓噪声?噪声就是别扭、执念、疑问、疙瘩……因此,当一切都理所应当、毫无疑问时,不会产生噪声。 有些噪声能催生出有意义的信息,有些无法发展成信息,只能止步于噪声。所以,尽可能营造产生许多噪声的环境,就能有效提高生产信息的效率。 当你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毫无疑问时,不会产生噪声。 社会学术语“自明性”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相反,在离自己太远、超出接收范围的领域,噪声同样不会出现。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认知失调”——听得见却没听进去,想必许多人都有过类似“选择性重听”的经历。 因此,噪声出现在不证自明的领域和疏远的外界之间,出现在自身经验边缘的灰色地带。要想提高信息生产效率,就得先打造“噪声发生器”。因为有意义的信息就源自噪声。 激活噪声发生器非常简单。 第一,缩小不证自明的领域。第二,缩小疏远的领域。由此扩大产生信息的领域(灰色地带)。要实现这两点,只要让自己置身于“理所当然不再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环境即可,难度并不高。投身于语言和习惯不同的异文化就是个好方法。如果觉得成本太高,多接触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的人或身心障碍人士也行。 换言之,信息产生于系统与系统的边界。跨越多个系统或站到系统的边缘,都有助于提高信息生产的效率。从这个角度看,芝加哥学派的罗伯特·E.帕克所谓的“边缘人”(marginal man)很适合当社会学家,因为站在多个系统边界的人更能洞察各个系统。 人类学家也是异文化中的局外人。正因为是局外人,他们才能收集到圈内人看不到的信息。圈内人也可以在参与其中的同时,通过观察者的视角将自己变成局外人。常人方法学就是一种将日常世界转化为异文化的方法。 说起边缘人,我们很容易想到不属于任何社会的犹太人。社会学家中的犹太人占比很高,说社会学就是犹太人的学问似乎也并无不可。 提问 生产信息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问,而且必须是没人提过的问题。可以说,有了好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所谓提问,就是如何呈现你剪裁的现实,讲究的是角度犀利和切口鲜明。 提问离不开品位与技巧。技巧可以磨炼和进步,品位却不能。因为品位体现了一个人的活法,呈现出你对现实的距离感和态度。 “来,提个问题看看”——许多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会被老师的要求搞得不知所措。因为上大学之前,从没有人对他们提过这样的要求。让学生批判性地阅读文献,也常有学生一脸茫然,告诉我他们被文献说服了,不知道从何批判起。不过凡事都需要训练和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习惯。无论是提问本身,还是提出有品位的问题,经验积累到位就能学会。 提问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提可以回答的问题。第二,提你搞得定的问题。社会科学并非形而上学,而是研究形而下现象的经验科学,因此我们不能提既无法证明也无法反驳的公理性问题,例如“上帝是否存在”“可不可以杀人”。若给这些问题添加脉络,改成“什么样的人认为上帝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杀人,什么情况下不允许杀人”,那就可以解答了。其次,人的时间和资源有限,有些问题一天就能解开,有些需要一个月或一年,还有问题穷尽一生都无法解答。认清问题的规模,提出能在有限时间内解答的问题,才能体验从提问到解答的过程,明白“解答问题”是怎么一回事。经历过这个过程,就算问题规模扩大、问题对象改变,你也可以灵活应对。 何谓原创性 没人提过的问题,就是有原创性的问题。具有原创性的问题能孕育出原创性的解答,催生出原创性的研究。 不过,什么是原创性? 原创性就是和既有信息集合之间的距离。“距离”在英语中是distance。换言之,与既有学识的集合保持一定的距离(distance),就是你的立足点(stance)。 要提出一个没人提过的问题,必须先了解谁提过怎样的问题并给过怎样的解答。掌握既有信息集合的人被称作“有学识”,没有学识的人甚至无法确定自己的问题是否具有原创性。所以学识是原创性的必要条件,但两者往往相互冲突。学识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原创性却靠品位。那学识和原创性孰轻孰重呢? 我给出的回答永远是—都重要,硬要选的话,“有原创性但缺乏学识”比“有学识但缺乏原创性”更好。因为有原创性的人可以事后补充学识,但有学识的人很难通过后天努力补足原创性。 ★上野千鹤子2024年重磅新书!东京大学的知识生产“教科书”,李钧鹏、严飞一致推荐! ★18堂论文写作课,学生、写作者、终身学习者bi备工具书 -- shou次系统化公开《始于极限》《厌女》背后的知识生产术 -- 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 -- 一本书解决你的论文写作焦虑: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论文,一本书解决你的论文写作焦虑。 ★个性导师教你大学里不一定会教的重要的事 -- 从零教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你如何在自己真正关心的领域做到精通 -- 读者惊呼:“上大学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用做研究的思维处理人生课题,为你的敏感、委屈、愤怒寻找一个出口 -- 做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利: 职场女性研究精英女性的困境,书写自己的抱负与不甘; 女大学生不顾旁人侧目,研究堕胎后如何重启性生活; 家里蹲青年研究课后补习班,弥补自己童年时代没有容身之处的缺失; 退休男子将自己与妻子的关系疏远作为个案深度调研,尝试修复夫妻关系…… -- 上野千鹤子向所有人发出邀请:成为知识生产者,向世界发送你真正想要传达的讯息。 ★一场智识的成人礼,掌握“做研究”这项稀缺能力,获得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 拥有搞清楚一件事情的能力,你就拥有打开任何一扇门的钥匙! 上野千鹤子因其大量面向公众的著作而广为人知,在中国也有为数众多的拥趸。这本书提醒我们,上野教授绝/不仅仅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和zhuo越的教师。她坚定地认为学生应该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教学,循循善诱地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透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坊间常见的循规蹈矩的教材,而是渗透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是一本个人色彩浓厚的书。我读过大量社会科学方法教材,这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从提问到输出》是一本对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系统性解读的实用指南。上野千鹤子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日常的疑问出发,逐步构建出具有深度和du创性的研究课题。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于信息的获取和整理,更在于如何通过具有批判性的提问和分析,创造出新的知识。本书不仅是学术入门者的实用手册,也为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研究的宝贵资源。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