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宇宙有多大/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

我们的宇宙有多大/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
作者: 林元章//赵复垣
出版社: 福建少儿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60
折扣购买: 我们的宇宙有多大/中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
ISBN: 9787539550350

作者简介

本套丛书作者都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老科学家。丛书编委会由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刘嘉琦以及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等院士组成。

内容简介

20世纪40年代末,有一位来自中国福建省的年轻 人,怀着 科学救国的崇高理想,来到了英国,初学造船技术, 后又学习天 文学。伦敦大学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都是他求 学和进行天 文观测的地方。1953年,他毅然回到了诞生不久的新 中国,决心 为祖国的天文事业贡献自己的热血青春。他就是王绶 瑁。 王绶琯出生在1923年,幼年时父亲就去世,由叔 父抚养长 大。他1945年到英国去留学,由于对天文学的巨大兴 趣,从 1950年起学习现代天文学。在英国的经历使王绶琯对 科学有了 很深的理解。 回国后,王绶珀先是在南京紫 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 作,1958年奉调来到北京,参加 北京天文台的建设。 太阳、星星这些天体不仅 发光,还发出无线电波。接收 天体无线电波的像一个“大 笊篱”似的天线,就叫射电 望远镜,天文学里研究天 体无线电波的学科,就叫射电天 文学。 1958年以前,在中国大地 上还从来没有进行过射电天文 观测。这一年发生了一次日 环食,王绶琯和专程前来的 前苏联专家一起,在海南 岛的三亚进行了日环食期 间的太阳射电观测,这 就是中国射电天文观测 的开端。 王绶琯和同事们在北京的第一项工作,是建立一 个专门观测 天体无线电信号的观测站。为了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地 方,王绶琯 和一批年轻人走遍了北京附近的山 山水水。最后他们在水波荡漾、一 望无边的大水库——密云水库的岸 边,找到了一个很理想的地方。 这里除了方便接收天体的无线电 信号外,地面上的人为无线电杂 音很少。于是,他们在这里建起 了一个射电天文观测站。 有了观测站,另外一项任务 就是要建造射电望远镜。制造 望远镜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一台大口径的 单个望远镜,另一种 是制造许多台差不多一 样的小口径望远镜,然 后把它们接收到的信号 加在一起,这样做的效 果和单台的大口径望远 镜基本上是一样的。前一 种方案的缺点是造价特别 高,后一种方案造价便宜, 但是要用到复杂一点的控 制和信号处理技术。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王绶琯选择了小望远镜的方案。他们设计、建造了一 个小射电望 远镜的阵列,由28台小的射电望远镜组成,每一台的 口径都是9 米,在长度超过1千米的直线一字排开,很是壮观。 这个望远镜 阵的名称就叫“密云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让太阳光通过一块棱镜,就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 美丽的七色 光谱。研究天体的光谱,可以得到这个天体的最重要 的信息,比 如物质成分、运动速度和方向、温度甚至年龄等等。 20世纪90年代初,王绶琯和其他几位天文学家一 起,提出 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常用 其英文首字 母组合,简称为LAMOST望远镜,又称为郭守敬望远镜 ,用以纪 念我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的设想。这是一 台口径4米 的单面大型光学望远镜,它的特点是观测的天区面积 很大,同时, 在焦平面上使用光导纤维引导来自观测区域里的不同 天体的光, 这样就可以同时得到几千个天体的光谱,大大提高了 观测的效率。 现在已经建成的LAMOST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 取率最高 的天文望远镜。它凝聚着王绶瑁和其他天文学家及工 程师们的聪 明才智和辛勤劳动。P1-4 <p>《*国科学院21世纪科普丛书:我们的宇宙有多大》由“话说太阳”“为何要探测月球”“我们的宇宙有多大”及“既平常又神秘的万有引力”等组成。作者力图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将深奥的天文学知识告诉读者。&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