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艾伦·科洪(Alan Colquhoun,1921—2012),英国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建筑史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荣休教授,1985年获艺术与传播中心(CAyC)最佳建筑评论家奖。 科洪毕业于爱丁堡艺术学院及伦敦建筑联盟学院,1961年与约翰·米勒合作创办建筑公司,1981年起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还曾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讲师,立足于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现代建筑发展与建筑设计实践,从事教学、评论、研究。其他著作包括《现代性与古典传统:建筑论稿1980—1987》及《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 【译者简介】: 姚俊,湖南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现任教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主要讲授现代艺术史、现代设计史等课程。
内容简介
现代运动的结局似乎不可避免,它一开始就要求文化整体性与共同的艺术标准—无论来自民间还是贵族传统,这一要求越来越不符合20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现实。以理想主义与目的论的历史观为基础,现代主义理论似乎彻底误读了它曾援引的“时代精神”(Zeitgeist)这一概念,同时,它也忽视了现代资本主义随着权力分散与不断变化的运动而出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斯凯勒的写作使人注意到作为视觉语言操控者的建筑师(古典主义者)和作为不断变革的技术的倡导者(有机主义者)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一系列的对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同一性(国家)与差异性(地区),标准与独特,再现与表现,可识别的与出人意料的。 这些对立在20世纪初的建筑争论中不断出现。但是,在美国比在欧洲更明显,它们与重要的国家政策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趋势在芝加哥表现得最为明显。 范德维尔德与穆特修斯之间的争论不能仅仅被视为手工艺与机器之间的冲突(尽管它确实有此含义),因为形象模糊的“艺术家”才是双方关心的主角。双方都认为,在机器生产的条件下,劳动分工使得艺术与技术分离,因而有必要重新将艺术家引入生产过程。但他们对如今艺术家扮演的角色的理解不同。穆特修斯将艺术家看作脱离手工艺(现在是机器制造)过程的“纯粹形式”(pure form)的专家。这看似是种“进步”的立场,试图使艺术家适应资本主义的抽象过程,但是范德维尔德关于风格演进过程的看法更符合市场资本主义的条件,也因此比穆特修斯的官僚主义模式更“现代”。范德维尔德的观点有很强的社会主义性质,他在何种程度上把握了他所提倡的艺术自由与市场间的联系,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荣休教授艾伦·科洪面向21世纪读者撰写的现代建筑史入门读物,按主题讲解,线索清晰、简明易读,快速把握欧美现代建筑运动全貌。 ? 兼具建筑评论的独到观点,重新发现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等现代建筑大师作品的魅力,分析各国现代建筑运动得失。 ? 不仅是建筑史,也是现代性思潮流变的历史。关注现代建筑的关键流派、建筑师、作品与20世纪上半叶各国政治、经济、技术、艺术、哲学、文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