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作者: 佟世祥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ISBN: 9787302651802

作者简介

"佟世祥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争做学者型语文教师。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四文一体”教学法。讲过几节让学生记忆深刻的语文课,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记念刘和珍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曾参加过县、省、全国级的讲课大赛,均获得第一名。教学成效显著,仅从高考成绩看,班级语文单科平均分曾达131.2分,一个教学班有9人获得140分以上,满分作文频出。在《现代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篇,著有《佟先生的语文课》一书。 争做导师型班主任。他坚持科学思想导航,传统文化育心。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格品质、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有君子之风。所带班级是人大附中德育建设的一个范例,被评为海淀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曾获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称号。 “三尺讲台连天下,一方黑板写春秋。”他这样认识自己的职业人生;“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梦想着有一天像杨昌济先生那样,为中华民族培育出一二英才。 "

内容简介

第三讲 范围型题目写法讲析 第三讲 范围型题目写法讲析 49 【导语】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当讲范 围型作文题目的写法。 一、命题特点及形式 【思问】范围型题目有什么特点? 【讲授】顾名思义。范围型题目就是作文题目明确提供了论议范围,但论 点需要自己确立的题型。 【板书】命题特点:提供议论范围 需要自主立意 【思问】关于议论范围,能讲得具体些吗? 【讲授】实际上,对于范围型题目,我们并不陌生。举个例子,高中课文 韩愈的《师说》就是典型的范围型题目。题目明确了议论范围,说“从师之道”, 也就是作者要在“从师之道”这个论题范围内立意。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再如吴晗的《谈骨气》曾入选初中课本,也属范围型题目。 议论范围是谈论“骨气”,作者自主立意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立意有了, 才可行文。 【过渡】那么,范围型题目的命题形式有哪些呢? 【板书】命题形式:(一)以“命题作文”面目出现 【讲授】形式之一是命题作文,如“说×××” “×××说”“论×××” “×××论”等。我们熟悉的文章有韩愈《师说》、苏洵《六国论》、李斯《谏 逐客书》、鲁迅《“友邦惊诧”论》、吴晗《谈骨气》《说谦虚》等。 【板书】(二)以“给材料作文”面目出现 【讲授】形式之二是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一节文字材料,然后引出论 题,提出写作要求。 [展示](全国高考)作文题目1(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写作。 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50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 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 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 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 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 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关于“劳动”你有哪些认识与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讲授】从表面形式上看,是给材料作文。从具体内容上看,又是范围型 作文。 【思问】如何理解把握这个文题? 【讲授】首先,要掌握给文字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步骤: 【板书】审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材料,准确把握关键词句,明确指向范围 2.根据材料关键词句和指向范围,提出中心观点 【解说】所给文字材料各异,或有主旨句,或有关键词,或规定了范围, 或指明了角度……因此,第一步要精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明确命题的指 向和范围。第二步,就是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分析理解,参照自己的材料 储备,确定观点。以题目1为例,就内容上看,分为两小节。第一节:劳动是 财富、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二节:现实生活中, 一些同学有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第一节是引题, 引出关键词“劳动”;第二节是摆现象,一些同学的劳动态度:不理解、不愿意、 不尊重劳动。再结合写作要求,即关于“劳动”你有哪些认识与思考,可知: 这篇议论文的范围是“谈劳动”,说得具体些,是要求考生写“我的劳动观”。 【板书】(三)以“话题作文”面目出现 【讲授】在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历程上,有一个时期是话题作文,这种命题 形式至今还在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而就实质而言,它属于范围型题目。试举 例说明: [展示](全国高考)作文题目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 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 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 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 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 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解说】就写议论文来说,以“诚信”为话题,就是“谈诚信”。话题就 是论题,就是议论范围。更何况要求中还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内” 的规定。这一点容易理解,不再赘言。 二、审题立意 【板书】从具体的写作中得到训练、提升 【过渡】了解了范围型题目的特点、表现形式,接下来就是具体写作,即 审题立意、行文表达。这需要从具体的写作中得到训练、提升。钱锺书让我 们牢记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我想说:“谁学写作找概括总结式 的公式就是傻瓜。”说做就做,请看此文题: [展示]作文题目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央视一档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中,歌手尚雯婕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一同合作。尚雯婕在唱《夜之缪斯》 时融入了一段《三国演义》名段、花腔渔鼓《要荆州》,她一开腔唱的是法语, 对此主持人称赞:“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同时跨越了音乐的国界,给人耳目一 新之感。”评委李谷一却质疑:“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不太喜欢你 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们用外国语言来唱。”这件事在网上也引发了争议,网友们就经典传承的问题 展开了讨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以“说传承”为题,写一 篇议论文。 【解题】这是“材料+文题”型的命题形式,较之单一的给材料作文和命 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此形式命题更容易把握,不容易写偏题或跑题,降低了 审题难度。“说传承”是典型的范围型题目。 就立意角度来说,对于现代流行歌手与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且一开腔 唱的是法语的做法,可以同意主持人的看法,表示肯定;也可同意评委质疑, 表示否定;还可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角度无对错,关键是能够自圆其说, 看论证水平和效果。 三、行文表达 〖学生习作1〗 说传承 人大附中 李科航 现代歌手与传承人融合中西的演绎引起舆论的热烈讨论。对于这种新的 传承方式,有人质疑传统文化的“纯净血统”不应被打破。而我则认为,对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带有“狭隘的民族情怀”。 所谓“传承”,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文化延续,使其不至 于中断失传;另一方面则应竭尽所能使其发扬光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价 值。纵观我国的“非遗”现状,不少仍挣扎在“保持延续”的边缘线上。既 无法延续,又谈何发扬?于是人们想到了给传统文化披上西方流行元素的外 衣,以此来快速有效地吸引人们的注意,使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延续得以保障。 因此,融合外来文化进行传承,是有其客观需求的。 那么,针对一些人所说的,这样做带来的一定就是文化入侵吗?并不。 一些人可能误解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所承 担的作用。诚然,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可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应采取消极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潭清水,若是 没有了活水注入,很快就会发黑发臭。相似地,没有哪一种文化能一成不变 而永葆生机和活力。文化只有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吸收优秀、新鲜的血液,才 能得以持续发展。更何况,融合中西的传承只是借助了西方文化的外衣,并 未改变传统文化之内并不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实质上的威胁。如此 一来,对于这种“中体西用”的高效传承方式,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我们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文化,就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互渗中不 断发展与进步。就拿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汉字来说,近代以来就曾面 对过几次危机。先是我们缺乏科学类词汇,于是中国人一方面赋旧词以新意, 一方面音译外国语以创造新词。接着,我们的文字面对“扫盲”与适应信息 化的难题,于是我们引入了拉丁字母,制定了拼音体系,汉字的危机由此得 以解决。然而这么多年来,也未曾见汉语被外语入侵的现象,那么“非遗” 项目又怎么会仅因加了两句外语歌词,融入了一点外国元素就失去了灵魂, 变成“别人家的文化”了呢? 以上的这种情况似乎又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何如此固守传统文化上 的“夷夏之辨”?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美国大片的 轮番轰炸,西方生活方式的逐渐流行都加剧了一些人价值观的错误导向:传统 文化要亡了!这无疑是杞人忧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早已作 为灵魂的符号融于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这种内在的文化印记是绝不会被 外在的文化冲击所抹掉的。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自信, 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外来文化,使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借其传承,谋求发展。 这样,就算面对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可“任尔东西南北风”而自岿然不动。 我期待未来能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台上的歌手用中西融合的形式演绎着 我们的传统文化。台下的人们——各色皮肤的观众都能沉浸其中,热情鼓掌。 那时便是我们的传承真正成功的时刻。 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点评】关于经典传承的问题,作者与主持人的立场一致。立意为: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不应带有“狭隘的民族情怀”。文章分析具体深入,怀有充分 的民族文化自信,令人服膺。结尾以情景展现的形式出之,形象说理,深得 苏洵《六国论》论证形象生动之法。 〖学生习作2〗 说传承 人大附中 郑柳依 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辞章。一曲花腔渔鼓,在与流行乐和法语的碰撞中 迸溅出奇异的火花,也启示着我们,经典只有随着时代不断创新发展,方能 传承久远。 《老子》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典的传承,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要在变化发展中找到与当下时代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彰显经典的时 代价值,体现经典的内在生命力。“传承”之意,绝不仅仅在于记录、留存, 使之不至绝迹;更在于发扬、推广,使之成为照亮国民精神世界的火光。如果 只一味固执于不变的形式,经典便会被束之高阁。久而久之,便成为博物馆 角落里的故纸陈灰,在光阴的流逝中被湮灭、遗忘。面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 化经典,我们当然要尊敬,但却不能像对待祖宗牌位一样高高供起、敬仰膜拜, 而是应该有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在理解经典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大胆地改 造表达形式、融入现代元素,在经典的传统韵味中注入新鲜的现代血液。 因此,对于花腔渔鼓而言,与流行乐相结合也许是重焕光彩的最好形式。 在谈及花腔渔鼓的传承时,人们总侧重于强调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多 么独特的价值、深厚的传统,但却往往忽视了戏曲的本质是一种表演艺术, 要有人欣赏、能被欣赏,才有生存的空间。而对于以花腔渔鼓为代表的民间 戏曲,其最重要的价值也正在于通过演绎一个个哀婉缠绵、刚烈忠勇的故事, 向社会大众传达某种普世价值。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欢迎,这一价值才能 得到传承。而如果为了保留形式不肯与时俱进,让花腔渔鼓从戏台上的名角 儿变成深闺里的小姐,从社会大众津津乐道变成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仅丢 失了戏曲艺术社会价值的传承,对于花腔渔鼓本身的发展而言,也未尝不是 一种遗憾。 与流行时尚相结合,以花腔渔鼓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才有可能重现昔日的 辉煌。同样,在央视的另一档文化传承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传统诗词 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喷珠吐玉、联翩而至,迸射出别样的光彩。“凤凰传奇” 演绎的《将进酒》,歌出了李白的潇洒不羁;请国际知名的“疯马乐队”为《黄 鹤楼》伴奏,在摇滚的节奏中再现了历史的苍茫;由机器人伴舞的《明日歌》 更是在未来科技感中展现了今日之“明日”……当现代音乐与古典诗词相逢, 不仅又一次唤起了公众对诗词的关注与热爱,更是让诗词久被忽视的音乐性 在传承中焕发了别样生机。 《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经典的最大意义在于化人,也应与 人共同进化。惟其如此,经典才能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下,为国人的精 神世界注入一股古老而清冽的甘泉。 【点评】关于经典传承的问题,作者同意主持人的观点,立意为:经典只 有随着时代不断创新发展,方能传承久远。 〖学生习作3〗 说传承 人大附中 沈喻非 在央视一档文化综艺节目中,“渔鼓道情”与外语结合的方式让人耳目一 新的同时,也引发了如何传承的热议,而我认为,经典的传承更应注重“承”。 何谓传承?即传递、继承。中华经典的传承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根基,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精神纽带,社会在继承的 基础上发展,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鼓道情”, 传承给下一代的应该是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本质与内涵,像 节目中那样糅入外国元素不失为一种传播手段,但不应是传承中更应侧重的 方面,如此是为本末倒置。 “民族的争存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争存,中国人知中国事才能爱国。” 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这句话放到经典的传承方面依然能够适用。诚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 化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不可避免地交流碰撞,在交流中渐趋融合,但更注 重传承的“承”,有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能让自己的文化不被同质化,争 存一席之地。更何况,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厚的底蕴,只有经历过中华乡愁 和人文淬炼过的经典才有不能磨灭的筋骨。 现实生活中,随着国家对传承的关注度提高,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了各 种文化传承类节目。《国家宝藏》深深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请来上至中科院 院士,下至故宫普通志愿者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编 成流行歌曲,让明星歌手传唱,获得众网友的好评。而这些节目真正引发人 们共鸣的点绝不是糅合了西方元素,而是那绵延千年而不绝的中华文明。 但是所谓的传承更注重“承”,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应恰当利用外国的优 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并通过合理的方式使用科学技术推动经典走 向世界。更何况,不仅仅是经典,社会的发展也应树立坚定的自信。当奉行 霸权主义的国家试图削弱和抹杀他国时,是传承中的“承”字给了这个国家 共同的文化基因,增强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或许从经典传承联系到国家存 亡有些太过遥远,但是,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担当的作用不可忽略。 传承的意义在于“承”,在于“文化基因”与“独特标识”。只有继承才 能让下一代获得民族精神的滋养,只有守正固本,才能使先人远香,至今仍酣。 【点评】关于经典传承的问题,作者与评委的立场一致。立意为:经典的 传承更应注重“承”。 〖学生习作4〗 说传承 人大附中 李续双 大河泱泱,大潮滂滂,中华文化,煌煌圣火,千载永继,唯我无双。纵 观历史长河,中华文化长期以“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而在这个多元多样多变、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越 发需要正本清源,守住文化底色的纯洁性。 重视本色的守护、回归本色的传承,不是故步自封的鲁莽,也不是翻版 复古的盲目,而是根植于对文化根底的自知之明。许多人目光如豆,以为自 家文化总穿着一件古老而陈旧的长衫,所以永远不敢堂堂正正地示人。有些 人在祖先宝藏的灼灼光华前目眩心慌,他们担心它太特别、太不合群,于是 就打起“结合时尚元素”的旗号,左一层又一层地往自家文化上涂抹西方色 彩的脂粉。 于是,我们看见,“尚雯婕”们挖空心思将中外名曲糅合成一处,把外国 语言像一贴“膏药”似的粘在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埃菲尔铁塔等西方名 胜在中华大地上赫然升起,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却被弃于九霄云外。这般生 搬硬套、舍本逐末的作为,虽能博得大众眼球,但其成果的实质却是个没有 灵魂、缺乏筋骨的“四不像”。 所谓民族争存,归根结底便是一种文化的争存。这种令人咋舌的“传承”, 背后其实是“崇洋”心理在作祟。自洋人用鸦片与枪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后, 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便被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中国人在政治上站了起来,可在文化上我们还差着一场翻身仗。当文 化霸权主义借着电影、游戏等新式武器不断拓展着侵略渠道时,中国的文化 产业只能白白接受“胡骑凭陵杂风雨”。而这时,文化本源的模糊与混杂只会 使我们越发心虚和怯懦。我们文过饰非,连直视本家文化都会感到羞赧,我 们吹毛求疵,连正本清源的魄力都失去。 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传承绝不等于国际化,更不等于欧美化。我们可以博 采众长,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但却不能改弦易辙,失去民族本色。青史 不泯,经典不老。中国原是《诗经》的故乡,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交相辉 映的文化殿堂,我们应当大方而坦然地发扬民族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连自 己的文化本源都不珍视,要从哪里寻觅文化自信与自豪?一个民族不能退让 到连自己的情感底线都守不住的地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文化传承,不是无病呻吟的怀旧,而是民 族生存的必要。如果割裂传统、一味创新,那么,我们的民族就将在文化掘 墓中将自身存在的意义彻底埋葬。没有了生命的底色,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 关于议论文写作,中学教材中没有系统教程,中学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都需要具体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中、高考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点,几乎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教与学都有议论文写作指导需求。佟先生这本书由此出发,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写作之道和行文之法。每讲后都整理了板书提要,方便复习巩固。读懂此书,你便可修身储能,得语文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