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举要/大家小书

史籍举要/大家小书
作者: 柴德赓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史籍举要/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086713

作者简介

柴德赓,字青峰,当代**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的学术传人之一。柴德赓一生从事教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史学人才,**学者许大龄、刘乃和、来新夏等都是他的学生。他一生致力研究于我国历史,为我国历史的教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容简介

《后汉书》从体例来看,只有本纪、列传、志,而无表。 范哗于王侯公卿等非所注意,人物散见纪传中。他整部书中 的精神,前后一贯,事不重复,大概原定计划就没有表。南 宋初熊方补《后汉书年表》十卷,实际止补得三个表,即 《同姓侯王表》二卷,《异姓诸侯表》六卷,《百官表》二卷, 材料*大部分出于《后汉书》。熊方用了相当大的功力,对读 《后汉书》的人当然有帮助,有表总是比较方便的。但就范书 而论,并不算很大的缺憾。 与《史记》、《汉书》相比,《后汉书》在编纂方面作了一些改进。 其一,改外戚传为皇后纪。《史记》吕后入本纪,其余的 皇后入外戚传,《汉书》因仍不改。《后汉书》将外戚传改为 皇后纪,其意本于华峤。东汉和帝以后,六个太后临朝,称 纪也是名正言顺。掌权的外戚如窦宪、邓骘、梁冀、何进等 则另有专传。 其二,《后汉书》新增了七种类传,有*锢、宦者、文 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锢、宦者二传,反映东汉 一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文苑传记文学之士。《史记》、 《汉书》中,文章家如司马相如、枚乘、扬雄等皆有专传,范 书像张衡、马融、蔡邕等自有专传,另增文苑一目,记杜笃、 傅毅以至赵壹、祢衡,共二十二人。独行和逸民两传,前一 种反映东汉时代没有政治势力的知识分子要获得乡评世誉, 进入仕途,非有耸人听闻的为人所不能为的行动是不容易的。 后一种则是脱离当时政治斗争,隐居不仕、自命清高的人物, 范晔很赏识他们。 列女一传,关系妇女在历史中地位的问题,也是旧史家 一个争论的问题。单为列女作传,始于刘向。刘向《列女传》 所举人物,固然是好得多,但不好的也有记载。范晔在《后 汉书》中增人《列女传》,这是纪传体史书中**次出现的 内容。范书《列女传》共得十七人,传序自言:“但搜次才 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而已。”我们应该予以较高的估 价。《史通·人物》篇却说:“蔚宗后汉,传标列女,徐淑不 齿,而蔡琰见书,欲使彤管所载,将安准的。”刘知几的意 思,盖以蔡琰先嫁卫中道,继没于匈奴左贤王,后嫁董祀, 不应列入《列女传》。这是刘知几的错误看法。像蔡琰那样的 才女为什么不应列入《列女传》?妇女改嫁为什么不能入 《列女传》?自从刘知几有些议论,后来史家把列女传当做烈 女传,专从为夫守节这一方面着想,使广大妇女在历**的 地位,局限于一隅,很多迂*的人每以蔡琰为口实,这是很 荒谬的。至徐淑为什么不人《列女传》,也许范晔没有找到材 料,并不是有意不齿。严可均《铁桥漫稿》卷七做了一篇 《后汉秦嘉妻徐淑传》,自言“文字多拾成言,可补范书列女 传之阙”。传中除书信外,事实亦不多。 《方术传》,事涉神仙怪异,为《史通·书事》篇所讥, 以为“言为迂诞,事多诡越,可谓美玉之瑕,白圭之玷”。这 篇传的人物确是比较庞杂,但如许杨以治水便民,高获请罢 三部督邮,折像散金帛以逃祸,樊英面折顺帝,郭玉、华佗 以医**,并不皆属迷信荒唐。所可议的如王乔、费长房、 左慈、蓟子训等,乃真是荒诞不经,不知范蔚宗何以津津乐 道如此。 以上所论,属于范晔新增传目。这些传目,除*锢、方术是特殊的二 传外,均为后来史家所取法。 其三,使用类叙法,编次周密。范书一般列传以人品相 同者为一传,比《史记》、《汉书》*为严格。如王充、王符、 仲长统非同时人,以其立论针对当时社会,本人则淡于荣利, 合为一传;张禹、胡广等以其和光取容合为一传;郭太、许 劭等合传,则因其有人伦之鉴。 范书列传目录中有名字的计五百余人,比之《史记》、 《汉书》人数已多,但范书三公九卿无传的还不少,相反的, 地位并不高而人品足称的,却有闻必录。列传中有类叙法, 情节相同,虽记载仅一二行,亦必详其姓氏里居。如卷二十 五《卓茂传》叙述当时不仕王莽的龚胜、鲍宣等五人;卷十 五《来歙传》所附《来历传》叙同谏废太子的郑安世第十七 人。此等人物立一传则事实不足,又不忍没其姓氏,乃用类 叙法附入其中一人传中。《后汉书》如此类者极多,亦一特 点。后来唯《明史》善用此法。 其四,一事不两载。此法《三国志》已先用,范书亦复 如此。凡一事与数人相关的,见于此则不见于彼。如《吴汉 传》叙其破公孙述之功,《公孙述传》就不详载;张俭劾中 常侍侯览,籍没其家,见《侯览传》,则《张俭传》不载; 袁绍诛宦官,事见《何进传》,则《袁绍传》不载。这些都 可以看出范书悉心核定,体例周密。刘知几称赞说:“范晔之 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史 通·补注》篇)P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