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形成(1500年以来的社会变迁)(精)
作者简介
玛丽·伊万丝Mary Evans 社会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荣誉教授,任职于性别研究系。伊万丝专注于探索性别和阶层结构在现代社会历程中的角色,并且擅长分析文学作品的社会效应。她的历史写作致力于为被“隐匿于历史”的女性发声,在历史大事中有意纳入丰富的女性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伊万丝的作品包括《简·奥斯汀与**》《爱情:一个不浪漫的讨论》《性别与社会理论》等。
内容简介
【**章 现代的形成(节选)】 对人类历史研究者而言,我们开篇所接触的这个欧洲在某些重要方面均可被视为“现代的”。但在大众眼里,1500年的欧洲同21世纪的欧洲有着云泥之别。如果我们回到16世纪的话,会看到城镇和城市零星分布(这些城市空间在一些欧洲老城中依然清晰可辨),但那里的人们同21世纪的现代人千差万别。寿命超过50岁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接*天主教的创世学说;面对死和生,人们只能听天由命;大量人口目不识丁、食不果腹。人们终*为食宿*劳;大多数人因为年迈或迫于疾病,不得不依靠家人或教会的施舍度*。尽管好莱坞不遗余力地将中世纪呈现为一个丰富多彩、舒适安逸的时代,但整体而言,事实并非如此。虽然15世纪的建筑精致华美,手工制品精美*伦,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普遍充满危险和变数。 人们就该时期是否属于“ 现代”还存在分歧。部分史学家认为直到17**年法国大革命欧洲才进入现代;有史学家提出“现代”欧洲始于文艺复兴和**改革;还有一部分史学家主张欧洲是在20世纪初才真正进入“ 现代” 的。15世纪末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被看作是“现代”历史的开端:例如,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起航探索新世界,1501年米开朗琪罗完成作品《大卫》,1485年英格兰玫瑰战争结束。这些事件被视为现代历史开端的标志,预示了社会世界新的发展。有关现代的另一观点则认为早在14 世纪,而非16 世纪,欧洲就已经呈现了标志着社会在思维和认知方式上向现代转变的某些重要特征。到1500 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渡海抵达西印度群岛,“发现新大陆”,拓展了欧洲同世界其他地方的物理联系。与此同时,**部旅行随笔问世(作者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本·白图泰)1304 年出生于丹吉尔,作品名为《游记》(Tr**els),14世纪50年代问世]。该书表明早在16、17世纪的“探索时代”之前,文化之间的往来就已经摆脱了距离的限制。事实上,伊本·白图泰的世界广袤无垠,涵盖了孟加拉至北非大片地区,连接非洲东部部分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麓,贸易和伊斯兰教将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称马可·波罗(Marco Polo)为欧洲**位伟大的旅行家,但伊本·白图泰是一位比波罗*坚毅的旅行家,尽管他是在波罗死后才踏上旅程的。对无数只是到访过邻村的人而言,即便他们知道,伊本·白图泰周游世界的事迹也只是遥远世界里的传奇而已。14世纪伟大的旅行家们将自己的旅行经历记录成书,但这一时期欧洲大部分人口都没有*过教育,这些叙事成为口口相传的故事。然而,在这一时期,对欧洲大部分人而言,已知世界仍存在地域界线,但世界正在越变越小。 14世纪旅行家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现代”始于14世纪的观点。历史时期的划分一直以来是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把对个人经验重要性的认识看作是现代的一大特征的话,那么14世纪的欧洲就有大量事例可以证明“现代的”我们脱胎于这一时期。但这种判断将文化凌驾于医疗、科学和技术之上:出现以清晰可辨的“普通”人为题材的作品(乔叟和但丁,二者均是14世纪诗人),主张**和政治**(罗拉德派,约翰·威克利夫的拥护者),完善或设立诸多**的大学(位于科英布拉、巴黎、牛津、剑桥和博洛尼亚),形成有关人类境况的人文主义乐观心理。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承认这个社会仍然没有摆脱大自然的束缚。事实上,1348—1349年的黑死病夺走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性命,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取决于每年收成的好坏。14世纪的“现代”人可能游走天下,挥毫畅书,抒发**时空的情感,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界的威胁。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基督教界的统一这一方面,他们的世界不属于我们理解范畴内的“现代”。因此,虽然14世纪同我们的现代世界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本书还是将从16世纪初谈起。 这些开篇观点都聚焦于英国社会的历史,英国社会同欧洲其他社会的变迁,以及这些社会同世界其他社会的关系。但如上文所示,本书无意将英国或是欧洲视为一个封闭的地理或文化堡垒,对其他文化一无所知或是知之甚少。人类的好奇天性和贪婪本性必然促使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相互融合,其方式或暴力或温和。16世纪以前的欧洲历史表明暴力关系占**:诸多史书中提到诺曼“征服”、维京“入侵”和玫瑰“战争”。但到15世纪末,现代欧洲的众多民族**从这些征战中脱颖而出,例如法国、葡萄牙、匈牙利、波兰、西班牙(阿拉贡的费迪南同卡斯提尔的伊莎贝拉联姻之后)以及英格兰,形成了同现代大致相当的边界。其他欧洲社会则以独立城邦(意大利)或公国(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形式存在,但通过共同语言实现统一。而对天主教的忠贞又胜过任何共同语言,将整个欧洲统一在神权统治之下——这种局面直到**改革才被打破。对天主教的信仰通过两条基本信念不断得到强化:笃信弥撒,以及笃信教宗是*高****。如果教宗在**事务上的至高权力*到影响(因1378 年—1449年教会大分裂,两名教宗对峙和三名教宗鼎立所致),对弥撒的信念就成为凝聚欧洲的核心力量。该信念在16世纪又将变成导致欧洲分裂的一个因素。 【编辑**】 1.什么是“现代”?怎样的社会才算是“现代社会”?对于“现代社会”特征的解读也意味着要从历史中为“现代”追根溯源。《现代社会的形成》正是要在历史追问中寻找“现代性”的内涵和意义,探寻现代人境况的历史根源,为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一面镜子。 2.如果你有志于研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社会科学经典作品,或者是想得到一些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不妨先看看这本书。《现代社会的形成》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欧洲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大势,同时介绍了伏尔泰、马克思、韦伯、尼采等重要思想家对社会的解读。 3.《现代社会的形成》略去了历史事件的枝节,直击社会变革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思想内涵,综合历史、社会学、文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思想成果,给你一个500年社会进程的大视野。 4.“新思·观察家精选”汇集具有当代回声的历史话题,旨在帮助我们收整见识的碎片,读懂现代世界的由来,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境况。书的篇幅都在200至300页之间,外形精巧;这些**作者所讲述的既是各自*擅长的话题,也是同一个大时代的不同投影。希望你通过了解永不止步的时代变迁,增长对未来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