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作者简介
王小东,男,80后生人,生在东北住在松花江畔,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酷爱历史写作。其作品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文笔幽默,视点另类。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涉世 小小读书郎 时间总是不经混,刚才还是嗷嗷待哺的娃娃,转眼间就变成了翻墙上 树的淘气小子。 “该给小三儿找个地方读书了。”秦敏学夫妇盘算着。 读书?那时候读书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年龄一到,拿着户口簿便能就 近报名上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起的。富贵人家的 孩子读书,通常是高薪请个名师到家里开小灶;中等人家的孩子读书,那 得凑份子,几家合请一个老师;至于穷人家的孩子,多半是没的读的。 秦敏学虽然在古县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毕竟不是一把手,说话 办事,力度有限。孩子上学的事也不那么顺畅。 秦夫人王氏有个哥哥,叫王本,在祁门县当知县,因为是一把手,有 实权,所以在祁门县那一亩三分地,说话办事那是相当的好使。 在祁门县有个远近闻名的才子叫汪伯彦,这位老兄家境虽然贫寒,但 读起书来一点也不含糊。怎么个不含糊法?按现在的说法,那应该是月考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都统统拿下,第一非他莫 属。 知识就是力量,成绩就是资本。汪伯彦少年成名,在祁门当地算是新 闻人物,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知县王本就是他的铁杆粉丝之一。 实际上,工于心计的王本看重的不是汪伯彦的才华,而是人家的锦绣 前程。他心里很明白,以汪伯彦的学识,通过科举考试,将来在朝廷里谋 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 对这样有前途的年轻人,感情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在汪伯彦考中秀才之后,王本为了彰显自己对人才和教育的重 视,专门命人修建了一座学堂,取名为“英才馆”。 有了馆,就应该有馆长和塾师,馆长是谁呢?当然非汪伯彦莫属,塾 师也由他兼任,来个“双肩挑”,王本一个人拍板就把这事给定了。 汪伯彦考中秀才后,本打算在家埋头苦读,一门心思准备科举考试, 无奈家徒四壁,温饱问题无从解决,加上知县王本的极力邀请,不得已出 山做了馆长兼塾师。 学堂和老师都有了,就缺学生了。按理说,这修英才馆花的都是老百 姓缴纳的血汗钱,应该算是公立学校,谁都可以就读的,但祁门县的一把 手王本不答应。他琢磨着,这肥水可不能流外人田,先可着自家人来,王 家孩子们先上,不够数的话,旁系亲属再往上补,当然,他不会忘记自己 的外甥秦氏兄弟。 就这样,秦桧在舅舅王本的关照下,一路从古县来到祁门县,实现了 跨学区就读,择校费自然是全免的。 不难想象,英才馆开馆的壮观场面,形形色色的官员、乡绅、秀才、 好看热闹的闲人们凑到了一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热闹是短暂的,枯燥才是这里的全部。 此时的汪伯彦心里最清楚,眼下他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准备科举考试 ,那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必由之路;另一件就是教书育人,以此来混口饭吃 。 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每天他都要捧着书,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们朗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汪伯彦渐渐发现,这群读书的孩子中, 秦桧是最聪明的,不但记忆力好,领悟能力强,字写得也十分漂亮,他在 秦桧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学习好的孩子都是老师的最爱,自古至今,向来如此。 汪伯彦对秦桧十分赏识,每每与人聊天,都要夸赞秦桧一番。 在祁门,汪伯彦是名头响亮的人物。在老百姓看来,能够让他赏识的 人,一定也是个大才子。混到这份儿上,秦桧不想出名都不行。大概这就 是今天所谓的名人效应吧,出书,定要找个名人帮着吹嘘一番,说是什么 吐血推荐;卖药,定要找个名人帮着忽悠一番,说是什么药到病除;拍影 视作品,定要找个名人炒作一番,说是什么爆炸性绯闻……诸如这般伎俩 ,老祖宗早已是屡试不爽! 只不过,这里的秦桧是个例外,是汪伯彦主动捧的他。 因为汪伯彦和秦桧名气越来越大,竞引来一个异人。之所以有“异人 ”这个称呼,是因为他和正常人不一样,喜欢故弄玄虚,带点神秘色彩。 异人是史书里面的常客,很多帝王将相在尚未功成名就的落魄岁月中,都 曾有异人出现,并做出精准的预言。仿佛他们是玉皇大帝的特使,专门负 责免费给人提供内部消息。 所以,异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是个好兆头。 看来汪伯彦和秦桧的好运来了! 异人预言:祁山小邑,一书院有二宰相在焉。 一听这个预言,汪伯彦和秦桧两个人身上就有抖不完的精神,脑子里 尽想那荣华富贵。 再把目光放到朝廷上,自宋哲宗亲政以来,可谓是颠倒乾坤,把他奶 奶听政时的政策统统打了一个红X,全部否掉,推倒重来,把他父亲神宗时 的治国理念重新搬了出来,对当年跟着高老太太混的元祜大臣们毫不手软 。 这个皇帝不简单! 更不简单的是,哲宗放弃了对外委曲求全的观念,停止与西夏谈判, 主动出兵西夏。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大宋皇帝铁了心要打仗 ,小小的西夏,何愁搞不定?几场反击战过后,西夏就受不了了,主动来 找大宋求和。 这样的情景在大宋太稀少了! 好样的,哲宗! 或许是理想太多,包袱太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或许是天要亡宋, 不给这年轻有为的皇帝太多的时间。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和他的父亲神宗一样,带着满腔壮志和无 限遗憾,宋哲宗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终年25岁! 太可惜了! 更可惜的是,25岁的哲宗还没有子嗣。他的晚婚晚育,把大宋推到了 十字路口。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又一个老太太出现了,那就是向太后,她虽不是 哲宗的亲生母亲,但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太后。 在古代,宫闱里的女人们往往就是通过皇权的更替来达到干涉政治的 目的。向太后也不例外。她本人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人上,她不是考虑 国家的长远大计,而是看重她个人的利益得失。 必须选择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向太后给立帝问题定了个基调。 可是在神宗皇帝仅存的五个皇子中,哪个忠于向太后呢? 向太后心里早有数了,那就是端王赵佶。 端王赵佶是何许人也?他是神宗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生性风流倜傥 ,轻佻浪荡,直白点说就是个花花公子。要说他一点优点没有,那也不是 事实,他的优点是书法绘画非常棒,传世作品可谓不少。但是做皇帝,不 能光写字画画好,还要有很强的治国安邦能力,就是说要懂政治。懂艺术 只能是艺术家,懂政治才是国富民强的保证。而赵佶最欠缺的就是理政能 力,这对一个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可是对于一个行将朽木的老太婆来讲,哪还顾得这么多,只要跟自己 感情好就行。 何况还有一帮趋炎附势的大臣们鼎力支持! 于是,一顶小轿,趁着夜色,把赵佶接到皇宫。 宋徽宗继位了!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