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牧场(网络文学研究论文集)
作者简介
王祥,常用笔名康桥,鲁迅文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在鲁迅文学院任教至今,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与网络文学研究,先后开设小说创作、影视剧作、网络文学创作原理等课程,担任多种文学奖项评委,著有《网络文学创作原理》,系高校教材和网站培训教材。
内容简介
网络文学创作方法与策略 网络文学是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的大众文学,反映大众愿望、价值观与情趣,它与神话、民间故事、明清小说、大众小说、大众电影电视剧具有显著共性,是为大众服务的“**叙事”,具有相似的愿望—动机—行为主题谱系,主角为获取权力、财富、爱情,或者为达到超能、长生、成神成仙的目标而努力,故事的核心关切是个人的欲求是否能够满足,以此赢得*众的私欲认同。大众文艺的成员,互相影响,不断传承,网络文学正是在这个**叙事传统的影响中发生发展的。同时,网络文学—大众文艺必然要以社会通行伦理规则,对**表达进行平衡与整合,用伦理表达的奖赏机制与惩戒机制,对故事走向与人物的结局进行安置,向*众伦理准则以及由此而来的阅读预期靠拢。 我们体察网络文学的作者创作实践与读者阅读心理,并在大众文艺谱系中进行印证,可以发现网络文学的基础功能是满足大众读者的情感体验与补偿需求。 生命体的每一种感觉、情绪、情感反应能力与过程,对于生命体的生存与繁衍后代,都具有重要意义,都是长期进化而来的宝贵的生命机能。在感觉—情绪—情感体验欲求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追求快感与美感是生命运行的核心机制,是感觉—情绪—情感体验的价值指向,也是网络文学—大众文艺创作的原初驱动力,是读者、观众追寻文艺作品的主要目的。人们需要在文艺作品中寻求、汲取情感体验与补偿的机会,是因为特别渴望而现实生活中又无法达成,或者要付出昂贵代价才能达成的愿望和情感欲求,在虚拟的“生活”中,在故事情境中,可以通过主角追求愿望达成的进程,得到情感体验,从而令人类情感得以自我实现,补偿失衡的生命情感形态,特别是快感体验与补偿,可以令人类*为积极,*有主体性,人类是在追求快感体验的过程中,重新安置精神秩序。 因此情感体验与补偿功能是网络文学—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和首要功能,是叠加其上的认知功能和伦理教谕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独创性,经常就是一些快感模式的审美指代,是**叙事的审美化成果。在网络文学中,人类的各种愿望、情感体验需求,特别是快感与美感补偿的需求态势都得到了呼应,创造了独特的快感美感模式的作品*到热烈追捧,快感奖赏机制与美感诱导策略在主角行为中的体现过程,就是故事情节的常规构造过程。 网络文学的属性与功能对创作方法与创作策略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们要求网络文学创作为达成读者愿望、达成情感体验和补偿功能而工作。 一、人类愿望与文学的愿望主题 人类的需求产生满足需求的愿望,人的情感活动围绕着自身需求的满足状态而进行,并驱动人类围绕愿望达成的目标而行动。直观的基础的人类需求,是求得自身生存以及繁衍后代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和社会环境,为此,人类会努力获得财富、权力与爱情,表现为人的愿望—动机—目标—行动—结果的链条,而这也是大众文艺作品的基本故事情节结构。 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两个维度,探讨人类的需求与动机。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个体发展阶段的成长问题,特别是婴儿期、青少年时期成长任务与发展障碍对人的需求—动机形成的影响。 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者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创作家与白*梦》等著作中阐释了他的需求—动机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及其能量(力比多)是生来即有的动能,在婴儿期就有性欲表现,在青春期性意识觉醒,对异性的兴趣增强,产生与异性结合的愿望,支配人类追求爱情,做好婚育的准备。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本能。②生存本能,包括安全本能,但生存本能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性本能处于核心地位。后来他又认为人类有*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对人类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些影响有时人们能意识到,有时则在意识内潜隐,对性欲过分压抑,会导致心理创伤和各种复杂的精神病患。弗洛伊德还认为,通过对性本能进行升华,可以推动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新进步。 虽然后来的批评者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提出了很多批评,但是从自组织理论视野来考察人类**—动机系统,说人类为繁殖后代而生、而自我发展,为完成基因遗传任务而衰老、而死亡,并不过分。至少在青壮年时期,性—繁殖后代的**经常是人类行为的支配力量,力比多驱使人类奋斗,增强自身力量,获得财富权力爱情目标,以保障个体在种群繁衍链条中的任务得以完成,并从中获得快乐,促使人们进行连续不断的行动—快感激励过程。这是人类长期进化而来的自组织机制,攸关人类种群的存亡,正视人类性本能、正视人类基因遗传伟业赋予个体的根本任务,对个体需求—动机系统的支配性作用,正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的贡献。抛开弗洛伊德理论具体论证过程中的偏颇与臆测,弗洛伊德的需求—动机理论仍然是可靠的。人类追求爱情、繁衍后代,以及*击、战斗的行为主题,在大众文艺—网络文学中是有充分表现的。 原初追随弗洛伊德的C.G.容格、A.阿德勒、K.霍妮、H.S.萨利文等人意图纠正弗洛伊德过于偏执性本能的倾向,认为性本能只是人的本能的一个普通方面,人类生命力驱动着人类追求爱和发展。但其实人类追求爱与发展,固然有自我完善的动机,但并不会脱离人的性本能,不会脱离人类养育后代的根本任务,人类自我完善与改善社会环境的努力,在整体上可以归结为,正在为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承接了弗洛伊德理论,并有自己的拓展,他在其《童年和社会》和《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中,认为人的发展历经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任务,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动机形态。当核心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而停滞和适应**就会带来精神危机,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他的发展理论对婴儿期与青春期的欲求—动机的阐释尤为精良。 婴儿期(0~1.5岁),面临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父母适时满足婴儿的生存和爱的需求,婴儿就会建立信任感,而信任感有助于增强自我的力量。儿童期(1.5~3岁),面临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儿童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技能,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个时期也是养成自我控制能力的时期。学龄初期(3~6岁),面临主动精神对内疚的冲突,此时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被嘲笑,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形成被动型依赖性人格。学龄期(6~12岁),面临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若儿童在学校教育中,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觉得自己是勤奋的,对今后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青春期(12~18岁),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青少年本能冲动高涨,又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因而感到困扰和混乱,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同一感,塑造自身形象,建立自身在社会集体中的情感位置。如果他所处环境剥夺了他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就会导致青少年对社会产生不满,产生抵抗情绪,甚至产生犯罪冲动,宁做坏人,也不愿做角色不明的人。 而成年以后,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进行恋爱婚育行为,从而获得亲密感,并完成繁育后代的任务。他们将会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展现自身的创造力。 尽管埃里克森学术缺乏**的追随者,但是它对于说明人类需求—动机的产生,却是有益的。也许人生阶段划分并不是如此具有确定性,也许个体差异会导致其目标和愿望产生的进程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在大众文艺特别是青少年读物的愿望主题中,找到对埃里克森发展理论的印证。获得爱与信任、力量、伙伴情义,追求自主精神、积极创造精神、角色的鲜明同一、爱恋与异性融合等目标,正是青少年文学的常见核心驱动力与愿望主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与《自我实现的人》等著作中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后来还在这个排列之后,增加了自我**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体系,对于说明需求—动机产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也具有重要 作用。 生理需求,如呼吸、水与食物、睡眠、生理平衡、性以及生命系统的运行所需要的一切,是推动人类行动的首要动力,这些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其他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未满足生理需求时,个体生命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意识明显变得脆弱。 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拥有财产资源、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保障,同样属于基础性的低级别需求,缺乏安全感时,觉得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倾向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情绪紧张不安,防范心理上升,以保护自身安全。 情感和归属需求,如友情、爱情以及对社会组织的需要,与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信仰都有关系,也可以表述为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需要缺乏时,会怀疑自身价值,青少年为了融入社交圈中,会参与集体作恶,以强化集体归属感。 尊重的需求,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被他人尊重等需求,人们希望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能够确认自身在各种不同情境中,表现出能力和独立自主,*到别人的信赖和高度评价。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自我肯定,对社会充满热情。无法满足尊重需求时,变得容易被虚荣所吸引,青少年可能利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 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具备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现实的能力。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能自我肯定也能公正评价他人,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应的任务,激发自身潜能,并从中得到快乐,能追求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自我实现需求不能满足时,觉得空虚被动,容易被偏见左右。 马斯洛论述的五种需求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感情需求属于低级需求,可通过改善外部条件予以满足,而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需求,通过内部努力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其行为起决定作用,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该需求就不再是激励因素;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次序并非固定,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马斯洛后来提出*高需求,自我**的需求,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之后的“高峰体验”,在经过努力完成一件艰难任务时,才能深刻体验到的这种感觉,如艺术家在圆满完成自己的作品时,那种强烈的“忘我”体验和圆满体验。 马斯洛等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多数人的需求状态,是同这个**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和人民*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占**动机者,*为众多;在发达**,追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者,*为众多。批评者认为这些言论有种族主义之嫌,但其实在前现代社会,文学的愿望主题*多表现为财富、权力愿望和安全愿望的达成,如明清小说的愿望主题情形,而现代社会文学中,自我实现的愿望主题*为多见,却是事实。 上述两个理论维度所涉及的人类需求,可以较全面地覆盖或辐射人类的需求—动机领域。我们并不清楚人类愿望的全貌,而人类所有愿望无论在生活中是否曾经达成,都会在文学创作与阅读活动中、在想象与情感体验中寻求愿望的达成,文学作品已经表达或将会表达的人类愿望,其丰富性、其个性化、其细致具体的状态,永远是理论总结不能全面企及的。 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的生存、繁衍后代的关切,在古今大众文艺中表现为*常见的文学愿望主题:财富、权力、爱情、安全感、尊重感等愿望主题,这是各种类型网络小说都可能具有的愿望主题,是都市、历史类小说的常见的**性主题。而人类渴求长生、拥有超自然力、成神成仙、主宰宇宙的愿望,尽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却是*为深沉固执的愿望。它们是奇幻、玄幻、仙侠修真类小说的内在驱动力,是**性主题,需要超现实的“世界环境”,才能充分达成这种愿望的满足。这些**性主题,在超长篇网络小说中,也是可以相互交叉混杂的,或者在此基础上,被导向**性主题。 在现代大众文艺中,**性愿望主题,越来越成为强大的支配性力量。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网络小说《庆余年》《间客》《匹夫的逆袭》等作品,其主角的支配性愿望,可能故事开始时是努力获取权力、财富、爱情,而在主角的奋斗过程中,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正义的现代性社会理想的愿望主题,追求自我完善自我**的愿望主题,逐渐成为**性主题,并在主角艰苦卓*的奋斗中得以实现。其主角既不是人间的饮食男女,也不是一般奇幻、玄幻类小说主角——经过修炼而成为主宰世界的神灵,而是在人间为社会理想而战斗的铮铮好男儿,演绎着**世俗生活的壮怀激烈,豪迈洒脱的人生故事,令人怦然心动,让读者得到高峰体验,让人觉得人类正在上升。 在文艺作品中,普通人主角在追求任何一种愿望的满足时,表现出来的奋斗**都具有某种**意义,都可能突破人类能力的局限性,在文艺作品的**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令人动容的,就是人类的**。 网络文学具有宽阔无边的可能性,网络文学研究是一片新的海上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