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之谜(从忒修斯到博尔赫斯)(精)

迷宫之谜(从忒修斯到博尔赫斯)(精)
作者: (英)亨利·艾略特|译者:李迪迪|绘画:(法)奎贝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迷宫之谜(从忒修斯到博尔赫斯)(精)
ISBN: 9787521703498

作者简介

★亨利?艾略特 企鹅经典(Penguin Classics)的创意编辑。剑桥大学英语文学毕业后,十年以来一直做与文学相关的事情。策划过大规模的公共朝圣之旅,重新编辑了《坎特伯雷故事集》。他与马特?劳埃德?罗斯(Matt Lloyd-Rose)共同打造的一本关于伦敦之旅的插画书《奇异城》(Curiocity),曾颇*好评。 ★奎贝 法国知名插画师和图像设计师,他大部分艺术作品都是一笔画。

内容简介

此刻人群鸦雀无声。 迷宫入口前的空地上,一群雅典人蜷缩在一起,手牵着手,屏息祈祷着。借着火炬的光,米诺斯身着祭司长袍,吟诵着祭词,将血红的葡萄酒洒在祭坛柱石之上,给人牲以祝福。在他身后,迷宫的门敞开着。迷宫入口是渐渐收窄的喇叭形。 米诺斯走到一边,士兵们用长矛推搡雅典人向前。人群同时喘息着。忒修斯走出来,为他们带路,他的勇气是大家的救命稻*。他们骄傲地向迷宫入口走去。忒修斯微微转过头,看向阿里阿德涅的眼睛。她屏住呼吸,眼中有光。 而后,忒修斯走进迷宫,同伴们在他身后鱼贯而入。大门在他们身后摇晃着关上了,他们听到粗重的门闩砰的一声插进锁槽。没有回头路了。 阴森的墙壁越来越逼仄,幽闭恐惧感倏然而至:距离有光的通道几码开外,是**的黑暗。 忒修斯从墙上拽下一支小蜡烛,带领着人群向前走去。下坡的走道蜿蜒曲折。他们进入一个有穹顶的圆形深穴,那里有七个入口通往黑暗深处。火光在墙壁上投下可怖的阴影,在环形墙壁上追逐着。 忒修斯把阿里阿德涅对他说的话解释给大家听。他将独自进入迷宫深处,他会杀死米诺陶,然后回到这里。他拿出她给他的礼物:一大团精致的猩红的线。 他把线团一端绑在墙上的一个圆环上。雅典人默默地看着他把线团放在深穴中央,让它像陀螺一样旋转起来。线团缓慢地旋转,做着离心运动,直到它被洞穴地面不易觉察的坡度引入到七个入口中的一个之中。线团无声无息地滚出人们的视线,此刻,一条为忒修斯引路的线出现了,清晰可见的红线。 忒修斯发出胜利的欢呼,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穿越重重回廊深巷的阻隔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毫无疑问,那是一头巨大的公牛的吼声。 忒修斯看着同伴们的脸。然后,他举起燃烧的火烛,向迷宫内走去。 “Semibovemque virum, semivirumque bovem”,奥维德写道,“人即半牛,牛即半人”。 米诺陶有一具人的身体,人的手和胳膊,但他肌肉发达的肩上,是一颗打着响鼻、流着口水、宽眼距,并有着邪恶双角的牛脑袋。他看在自己面前的东西时,总是左右摆动着他的楔形脑袋,双眼斜睨,侧目而视。 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他都是个复合体。他既有公牛的本能,也残存着人类的智能,而这两者的结合是他**的弱点:他的兽性遮蔽了他的理智,他的智能扰乱了他的本能反应。 1931年,毕加索为《米诺陶》杂志画了杂志封面,并为奥维德《变形记》画了配图。牛头怪在毕加索那个时期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这个怪物和声名狼藉的艺术家一起豪饮作乐,在花帘后打着响鼻,粗野地与美女**,死在被冷漠面孔包围的竞技场中。对毕加索来说,牛头怪米诺陶是人性中充满力量和动物性的一面,也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审美家,却被困在一具未开化的身体里。 1934年,曼?雷为毕加索拍了照片,同年他创作了摄影作品《米诺陶》,一名**的躯干上,长有一颗鬼魅般的公牛脑袋,她手臂抬起,她的头、手和腹部遮蔽在阴影中。 十五年后,《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张毕加索的照片:照片上,一个上身**、穿着白色短裤的大腹便便的男人站在海滩上,一只混凝纸制的牛头面具遮住了他的脸。 “如果把我走过的所有的路一一标在地图上,并用一条线连接起来,”毕加索在给他的朋友罗曼?多?德?拉?苏切雷 的信中写道:“那也许就画出了一个米诺陶。” 忒修斯跟着红线,越走越深,顺着下旋的阶梯,沿着走道,穿过一个又一个门廊,火光在他四周的墙壁投下摇曳的影子,捉弄着他的心眼。 他觉察到附近某处发出牛角擦过石块的声音。他回头看了一眼。他想象着脖子后面的呼吸。如芒在背。动物的臭气让空气变得粘滞,在他的口鼻中凝结。他擦了擦湿漉漉的前额。 此刻,它肯定已经嗅到他了。忒修斯想象自己置身于牛头怪的脑袋中,听着自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这位入侵者的皮凉鞋的软垫踩在它熟悉的石板上,令人发狂地自信。 红线到头了。 米诺陶咆哮着,朝它的迷宫闯入者冲去。 博尔赫斯以米诺陶为**人称主人公,写了一个故事。 他在石廊里漫游,独自一人玩着藏猫猫,直到玩到自己晕头转向为止。他和他想象中的朋友玩他*喜欢的游戏,这个朋友是另一个阿斯特里翁,“星孩”。他们一同在迷宫里漫游,高兴地大笑。 每过几年,就会有一群年轻人走进他的家,他兴冲冲地跑向他们,在几分钟内把他们弄死。他发现他们的尸体有助于区分不同的回廊。 博尔赫斯说,他的小说《阿斯特里翁的家》(The House of Asterion)归功于G.F.沃茨(G.F.Watts)的一幅画,这幅画如今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展出。沃茨想要“坚持自己对兽性和野蛮的憎恶”,但他的《米诺陶》中的牛头怪却是一头可怜兮兮的、有感情的动物,它心不在焉地用一只拳头压着一只小鸟,凝视着外面的大海。 阿斯特里翁渴望着他的“救世主”的到来,渴望着有人把他带到一个没有这么多回廊和门的地方。他猜想着这位救世主的样子,他是一头牛,或是一个人,抑或是一头长着人脸的公牛。 当米诺陶终于见到忒修斯的时候,它几乎没有抵抗。或许,它为自己竟距离另一个阿斯特里翁如此之近而感到惊讶。这个星孩就像是它的倒影。 当我们攀到恶魔的大腿根, 也就是厚厚的**的时候, 引导人穿着粗气,费力地 把头和脚调转过去, 抓着恶魔的毛向上爬, 我以为又回到地狱去了。 米诺陶在一座玻璃镜宫中醒来,“蹲下身,与他的镜中影像,也与他镜像的镜像面面相觑”。 在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的戏剧《米诺陶诺斯》中,米诺陶很喜欢它的新迷宫。它尖叫着,在迷宫中蹦蹦跳跳,“像个怪物般的孩子一样”跳着舞,“像一个自己是自己的父亲的怪物”,“像一个怪物般的上帝穿过满是他的镜像的宇宙”。当有人开始出现时,他也会和他们一起跳舞,直到他们再也动不了了。 不过,有**他开始疑心了。 “他向后退。他的镜像也向后退。他渐渐意识到,镜子里的是他自己。他试图逃离,但无论他往哪里走,他都与自己面面相觑,他被自己的迷墙包围,无论走到哪里,这座迷宫的镜子都来回反射着他的影像,永无止尽。” *终,另一只牛头怪出现了,米诺陶为自己不再是**的牛头怪而欣喜若狂,但当他们跳舞时,新来的牛头怪将**深深地扎进了它隆起的后颈肉中,被杀死的野兽倒在了地上。 忒修斯摘下牛头面具,悄无声息地从黑暗的镜宫中消失了。 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认为,婴儿在大约六个月大的时候,会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身影。六个月大的孩子尚不具备协调控制自己全身的能力,因此他会为自己镜子里的形象和他自身支离破碎的内心体验之间的对比而焦虑不安。这种张力引发了一种对看上去似乎比自己*好的镜像宝宝的*击性情绪。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通过一种认知跃迁来解决这场心理战:我们学会去认同镜像,不把它视为竞争对手,而是视为我们自己,伴随这一大发现而来的是一种喜悦感:在一次感知的突破中,我们都摆脱了一个假想敌,并生平**次获得了自我意识,将自己视为一个完整的人。 然而,成年后遇到一个分身(doppelga?nger )会动摇这种信念。分身是我们的镜像的外化,让我们又回到了往昔的敌对感中。分身的存在暗示了一种平行宇宙的生活,意味着我们没有走的那条路。分身的存在对弗洛伊德所说的“所有助长自由意志幻觉的被压抑的意志行为”构成了质疑。我们客观地看待自己,被我们通过各种选择而构建的身份所束缚。 弗朗西斯科?斯卡拉曼加,马戏团演员,摇身一变成了***的职业杀手,与詹姆斯?邦德背靠背站在泰国的海滩上。他们在《007之金*人》中全程大玩猫鼠大战,*后他们终于正面遭遇,展开对决。邦德向前走了20步,转身,开*,但金*人斯卡拉曼加却消失在地洞中了。这连通的地洞系统,其实是金*人自家的娱乐室。 邦德小心翼翼地穿过一个机关重重的镜厅,被他自己不断移动的镜像包围,一会儿被从天而降的水浇个落汤*,一会儿又撞上了隐形玻璃。金*人的同谋,尼克?纳克,在一个全视角控制室内放声大笑着。他在那里监控程序,指挥灯光和音效,他那出窍的笑声在迷宫中回响着。 为了打败对手,邦德必须成为他自己的分身。他从尼克?纳克的监视屏中消失了,将金*人引到室外,正在这时,蜡像邦德转过身来,向金*人射击:此时邦德已经用真身换掉了自己的蜡像。 “他在哪儿?”布里特?艾克拉诺 倒吸一口气,向罗杰?摩尔 跑去。 “死于*后一击。”(Flat on his coup de gr?ce.) 120 镜子迷宫是19世纪晚期的发明。这种迷宫由各种各样角度刁钻、精心摆放的镜子组成,让人产生对于大小和远近的错觉。比如,位于瑞士卢塞恩的冰河博物馆内,有一座从1**6年开始建造的小型镜子迷宫,饰有喷泉、摩尔式柱廊、花园、人造景观和一群孔雀。与通过设置障碍制造混乱的树篱迷宫不同,镜子迷宫虽然同样迷惑人,但它带给人的是一种因无限自由而迷失方向的错觉。 在15世纪,列奥纳多?达?芬奇想象了一个*小化的镜子迷宫。他画了一幅人物速写,这个人被八个反射面环绕。达芬奇在这幅画下面,用镜像文(倒写体)写道:“如果你制作八个反射面,每个平面宽两埃尔 ,高三埃尔,并以环形方式排列,这样它们就组成了一个八边形(……)然后,站在里面的人就可以从四面八方无限地看到自己。” 121 一间独立的小房间是一座无限迷宫的中心,在这迷宫中,人在各个角度与自己面面相觑。达芬奇画中的人物,在他的意识里,自己在看,与此同时,在他之外,他被看着。 在这全然自我审视的一刻,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连结在了一起。 122 忒修斯与米诺陶的对决被称为“米诺陶之战”(Minotauromachy)。 这是一场角力赛,一个启示时刻,但其中的细节是玄妙的。 在毕加索的蚀刻版画《米诺陶之战》中,一只巨型牛头怪面对着一个手持蜡烛的神色坚定的女孩,一个大胡子男子正爬上一架梯子试图逃走,一个负伤的女斗牛士倒在马背上,*惊的马嘶鸣着。 在哈里森?比尔斯特(Harrison Birtwhistle)的歌剧《米诺陶》中,牛头怪在某一时刻终于获得了说人类语言的能力,这是他过去只在梦中体验过的一种能力。 在《米诺陶抽支烟歇歇》(The Minotaur Takes a Cigarette Break) 中,忒修斯“与他的命做了交易”。 123 所有迷宫里的交易都是见不得光的。偷天换*占主流。在明处,苍白的忒修斯摆出一副好脸色,吹嘘着他的胜利(……)而在暗处,牛头怪米诺陶躲藏进温吞的永恒中。”史蒂文?谢里尔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坐在空泡菜桶里的2000年的米诺陶。小说主人公“M”住在北卡罗来纳,在苍蝇馆子“蛴螬之肋(Grub’s Rib)”翻炒肉饼。五千年前,他和忒修斯在迷宫中心握手言和。忒修斯可以对外宣称他杀死了牛头怪,而米诺陶则溜走了,用耻辱换取了自由。 124 **历史学家米尔恰?埃利亚德(Mircea Eliade)认为,忒修斯神话中的许多情节都是对古代启蒙/入行仪式的断章取义的变形。他描述了中非的一种风俗:甘达(Ganda),一度在刚果河支流之间的库巴王国盛行:一名男子进入到一个黑暗的洞穴中,一群新手聚集在洞口。在地道深处,这名男子会大声喊叫,舞弄木棍,国王会告诉新人们,他正在与恶灵搏斗。然后,这名男子给自己的身体涂上羊血,蹒跚走出洞穴,倒在地上。然后国王命令惊恐的新人一个接一个进入洞穴。 他们以为等待自己的会是一只怪物;事实上,他们遇到的只是自己恐惧的极限。 “一座迷宫并不需要牛头怪,”翁贝托?艾柯写道,“一座迷宫就是它自身的牛头怪。” 125 “从迷宫中走出的人和进入迷宫的人不是同一个人,”赫尔曼?科恩(Hermann Kern)在他的不朽著作《穿越迷宫》(Through the Labyrinth)中写道,“走出迷宫的人在一个新的存在阶段或者说存在层级中重生了;而迷宫中心,就是死亡与重生发生的地方。” ★一本以文字和设计构筑的迷宫,一次脑洞大开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迷宫在文学、建筑、艺术中散发出迷人的特质:为什么**的欧洲园林都是“迷宫控”?如何走出“迷宫**”设计的迷宫?迷宫给了库布里克、毕加索、卡夫卡怎样的灵感?在印度南部和瑞典的海岸线上,人们如何用迷宫来辟邪? ★一条红线贯穿全书,企鹅传奇设计师吉姆?斯托达德不断变换页面方向:红线延伸,页面转动,读书如同走迷宫,不断迷失又顿悟,畅游神话、史诗、建筑、文学、绘画、电影、戏剧…… ★这条红线,也是法国天才插画师奎贝的一笔画,奎贝用*少的笔墨捕捉到与行文对应的插图精髓,勾勒出英雄、神兽、星月、孤独、疯狂与自由 ★每个页面,都是一篇完整的叙事,你永远不知道当你翻页时你会得到什么 ★《出版人周刊》《书单》《卫报》等媒体联合**:一场***的阅读体验,给你真正迷宫般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