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古代科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到了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急需人才,各国的君主和贵族们,又开始 通过新的途径来选拔能人和官吏了。他们常常采用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 “养士”,一种是“军功”。而尤以不分国籍的“养士”之风最盛。 所谓“养士”,就是君主和贵族们在门下收养那些有学问、有才能的 人,为他们封官加爵,为自己出谋划策,并身体力行。所养之士,又称“门 客”、“舍人”等等。齐国的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就是典型代表,其门 下所养之士达千人以上。 为世人所熟知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其主人公蔺相如,就曾经是宦 官缪贤的“门客”。当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时,赵惠 文王左右为难,不同意换怕得罪秦国,同意换又怕秦国不守信用,玉和城 池都失去。这时,缪贤举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去秦国完成这一使命。 蔺相如在秦国的大殿上临危不 惧,斗智斗勇,终于“完璧归赵”, 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从此,赵王把 蔺相如视为国家忠君,拜他为上大 夫。 在这里,需重要着墨一笔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一位世界 闻名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说 后来成为科举乃至我国教育的重要内 容之一。 他就是孔子。 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是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 家学说的创始者,私学的创办者。他 所提出的“学而优则仕”、“有教 无类”等思想主张,指出教育的目 的在于培养人才,其标准在于学识的 优劣,而不在于出身的贵贱,人人都 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这一革命性的主 张,打破了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 有着深广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历代封建 王朝所接受并加以利用,也成为科举制度 考核、选任官吏的基本原则。孔子所崇尚 和编著的政治、历史、文学著作,以及由 孔子弟子整理编辑的、记有孔子谈话及与 门生问答的语录——《论语》一书,被统 称为儒家经典,成为后世教育和科举考试 的丰要内容。 孔思想对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 教育,也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南亚一带的日本、朝鲜、越南 等国被誉为“孔子文化圈”。日本1893年建造的孔子庙,门楣两侧“有教 无类”的横幅赫然醒目。就连远在欧洲的德国科隆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也 都建有孔庙。近年来,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孔子学院,虽然大部分只是学习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普及学校,但就其以孔子之名来命名,就足以证明在世 界各国人民眼中,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孔孟之道”是对儒家思想的简称,因此不能不简单说一下孟子。孟 子名轲,是稍晚于孔子的思想家、政治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有“亚圣”之称,所著《孟子》一书也被列入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把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是后世科举考 试出题的限定范围,同样对后来的科举有着很大的影响。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