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于常(山海经博物漫笔)(精)/知趣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文分六部分,依次探 讨:《诗经》与中国传统“ 多识”“名物”之学、《山海 经》与中国传统“博物”“志 怪”之学、儒家“博物”“志怪 ”之学暨两种博物学的交融 、博物学在儒学系统下的地 位、道家与博物学,以及《 山海经》中的博物学内容。 中国传统博物学(非西来 之博物学)的定义我们这里 不做专门探讨,本文默认其 范围为草木、鸟兽、鱼虫、 器物等。至于本文未曾展开 的如“《本草》系列”“《尔 雅》系列”“异物志系列”等 等博物学的话题也只能另做 讨论。 中国传统博物学是来源 于《山海经》还是《诗经》 ? 前些日子我们在群讨论 中提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马 上就有朋友说是来源于《诗 经》,因为子L子说过“多识 ”的话。 我的看法也是这样,中 国传统博物学主要来源于《 诗经》,而非《山海经》。 “多识”一词的具体出处 是《论语·阳货》,原文是 这样的:“子日:‘小子,何 莫学夫《诗》?《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这段话,说的是学 《诗》的好处。在学《诗》 诸多好处的最后,提到了“ 多识”。“多识”的概念,后 来随着儒学/经学的盛行, 而被继承发展了下来。清朝 的时候,有一个叫作多隆阿 的人,写了一本解读《诗经 》名物的书,书名就叫“毛 诗多识”。类似的,在之前 的明朝还有一本林兆珂《毛 诗多识编》。 最早专门解释《诗》名 物的书,是三国时东吴陆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