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迁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纪实

世纪大迁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纪实
作者: 欧阳敏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8.80
折扣购买: 世纪大迁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纪实
ISBN: 9787516605608

作者简介

欧阳敏,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当过下乡知青、工人、教师、党政干部、记者。 著有《中国近代史回顾》、《中外名人的童年》、《我的汽车生涯》、《艰难历程》、《昨日征程—陈昌浩在红四方面军》、《未结局的惊天案》、《中国猛士》、《闯关——中国复关入世历程揭秘》、《水源地》、《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等著作。

内容简介

这道皇榜被雕刻在大石碑上作为御碑供奉在武当 山,并以皇榜形式在武 当山广为张贴,公之于众。皇榜既出,隆平侯张信、 驸马都尉沐昕和工部侍 郎郭琎帅30万军民,浩浩荡荡地开进武当山,开始了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 的一次宫观建设。 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和工部侍郎郭琎三人 都是朱棣最亲信的官 员,张信是朱棣“靖难”起事的功臣,沐昕是朱棣的 乘龙快婿,郭琎是朱棣 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官员,“以勤敏著称”。朱棣封 他们三人为南修武当的 “把总提调官”,即相当于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除他 们三人外,还钦调官员 416人,其中京官233人。湖广都司布政司及下辖府、 州、县官员123人参 与工程组织。 有了朱棣如此调度,武当山道教宫观建设开始了 。张信、沐昕、郭琎将 “工程指挥部”设在武当山脚下汉江南岸的均州城。 武当山是神山,不能伐木,所有的木材均从四川 采买。建筑所用建材也 购自东南。庞大宫观群建设所需的建材、石材,殿堂 里拜祭所用供器、神 器、礼器,成千上万,不知几许,所有的这些物资经 过汉江运输,到达均州 城,再从山下人扛车拉运往山上,均州成了物资转运 站。 从1407年起,沉寂的武当山热闹起来,从山下到 山上,各个建筑工地, 人喊马嘶,肩挑车拉,斧凿木锯,人潮如涌。经过6 年多的辛苦劳作,先后 建成静乐、紫霄、南岩、玉虚、五龙、遇真、清微、 朝天、太和等9宫,元 和、回龙、太玄、复真、仁威、威烈、八仙、太常等 道观。 在所有这些宫观群中,难度最大的是建于天柱峰 顶的金殿。金殿除了工 程技术上的难度外,主要是关于真武大帝铜像的模样 。据传说,在铸造真武 大帝铜像时,朱棣要亲自审看。做一个不满意,工匠 被拖出去杀了,再做一 个,又不满意,工匠又被杀了。大臣工匠们都被震慑 ,朱棣心目中的真武大 帝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呢?第三个工匠变聪明了,朱 棣审看他做的铜像时, 龙颜大悦。原来这个真武铜像的长相与他一样。 有一段传说。相传朱元璋得天下后,一天,与众 大臣讨论自己何以得天 下。众大臣众说纷纭,一大臣日:“皇上有福相。” 朱元璋长得丑是著名的 了,如何丑,文献没有记载。野史形容他:下巴尖翘 ,颧骨高耸,鼻子细 长,外加一个向前突出的大脑门,因为长相奇丑,陈 友谅曾骂他“尖嘴猴 腮”。听了这位官员的吹捧,朱元璋回答,所谓福相 ,是圆头大耳,天庭开 阔,地角饱满。他指着自己的样子问:我自幼饥赢, 放牛为生,脸瘦无肉, 福在何处?你满嘴柴胡,有欺君之罪。一时众人皆慌 。那位官员不慌不忙: 圣上尊相正是洪福齐天之相,相经记载,洪福齐天之 相为“五岳朝天”,正 是圣上面相。这位官员很会说话,额头、下巴、颧骨 加上鼻子都向前突起, 岂不是五岳朝天?听他这一番言论,朱元璋这才龙颜 大悦。 朱元璋究竟长什么样,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著名明史大家吴晗《朱 元璋传》,开篇就有四幅朱元璋的像,第一幅朱元璋 身着朝服,端坐在龙椅 上,形象丑陋无比,黑黑的大脸,额头与太阳穴高高 隆起,颧骨突出、大鼻 子、大耳朵、粗眉毛,一对眼睛鼓鼓的,发出冷酷的 笑,宽阔的下巴比上额 还长,两只手交换地放在袖筒内取暖,此画藏于故宫 博物院。后三幅的朱元 璋一年比一年长得漂亮,究竟以哪幅为准,读者心知 肚明。《明史·本传》 关于朱元璋的表述是“资貌奇伟,奇骨冠顶”。这几 句话不难理解,就是说 朱元璋的长相非常特别,直言之就是奇丑无比。 子承父像,朱元璋长相如此,朱棣的长相恐怕也 好不到哪里去。现在端 坐在金殿中的真武铜像,面部丰满,天庭开阔,相貌 端正,仪表堂堂,说真 武铜像像他,恐为无稽之谈。虽然相貌的传说为野史 ,不足为据,但朱棣对 金殿及真武铜像的确关注。金殿铸造过程中,朱棣经 常过问,金殿铸件起运 时,朱棣专门对负责漕运的何睿下旨: 今命尔护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务要小心 谨慎,遇天道晴 明,风水顺利即行,船上务必要十分整齐清洁, 不许做饭。 金殿位于天柱峰顶端,是武当山建筑群的点睛之 笔。殿内供奉着“真武 祖师大帝”的镏金铜像,重达十吨。金殿由20吨精铜 和300公斤黄金铸造 而成,在没有现代工业的明朝,如何将这些铜铸件严 丝合缝地结合成为一个 整体,这对当时的工匠是一个严峻的难题。整个金殿 的金属铸件全部在北京 完成,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九月初九,金殿从 北京起运,经大运河 进长江到南京,再从南京溯江而上到汉口,从汉口进 汉江逆流而上到均州, 再从陆路运送至武当山天柱峰。在无任何起重工具的 古代,要将数十吨重的 铸件运送上道路崎岖陡峭难行、海拔1612米的山顶, 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