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彩图注音版)
作者简介
曾琴,小学一级教师,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一线工作了十五年,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爱好文学写作,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多篇。王娟: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从教4年获得多项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法律知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指导学生作品多次在省市电脑制作大赛上获奖。
内容简介
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急功近利循序渐进 宋国有一个农夫,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到地里去干活儿,累得全身骨头酸痛。更令这个农夫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干活儿,但是庄稼似乎一点也没长高。 一天,这个农夫给庄稼除草,刚锄了一会儿,就停下来,坐在田埂边休息。他望着好像不会长高的庄稼,脑子里蹦出了一个主意:“我把它们拔高一点儿,它们不就很快长高了吗?”农夫从地上一跃而起,兴致勃勃地忙碌起来…… 太阳落山了,农夫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这时,门“吱呀”一声开了,农夫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使庄稼一下子长高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农夫的妻子大吃一惊,连话也顾不上说,就急急忙忙地跑到田里。她放眼一看,庄稼已经全部枯萎了。 读完这个故事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句子,体会一下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农夫的妻子急急忙忙地跑到田里。农夫的妻子大吃一惊,连话也顾不上说,就急急忙忙地跑到田里。 班门弄斧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东施效颦自知之明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个巧匠,姓公输,名般,世称“鲁班”。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对旁边坐着的人说 :“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敲,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了 ,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门还好的门吗?” 年轻的木匠看了看后面的那扇门,傲慢地说 :“不是我吹牛,告诉你,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吗?简直是笑话。”那个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门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那位年轻的木匠听了,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跑掉了。“班门弄斧”的成语就这样诞生了。 国学,是指体现我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和价值观的思想体系,也是指承载这个思想体系的一系列儒家经典。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能够传承千年,与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国学经典的广为流传密不可分。这些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永恒的价值。国学具有“蒙童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巨大教育功能,这些国学经典读物既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涉及天文、地理、历史、道德伦理等,又非常切合孩子学习的特点,可诵可读,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许多教育专家根据儿童教育的生理特点,大力推荐中小学生学习国学蒙学经典,他们认为*好从幼儿阶段就开始蒙学教育,并且推荐采用《三字经》等传统蒙学经典作为启蒙教材。为此,我们特编写了这套《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读本》,为了方便小读者阅读,本套丛书标注汉语拼音,并有注释、译文、经典故事,配精美插图。另外,我们还精心设置了能够帮助小读者理解原文的“阅读拓展”,其内容举一反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设问题引发思考,多角度谈感悟,引导小读者在生活中践行本课的国学精神,达成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