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整本书阅读十二讲
作者简介
王君,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教师,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之一,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首倡“青春语文”教学理念,创建“语文湿地”教研平台,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公开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上千篇,2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24部。
内容简介
读书贵在有法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读书,是从琐碎的日常暂时抽离的最好方式。正如毛姆所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读书宜多、宜广,更贵在有法。 博观约取 博观而约取,即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教师读书,不妨读得杂一点。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都应该有所涉猎。 我们应该读得杂,一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 “我就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世界的。”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读得杂,二是因为学科性质。语文应该是最辽阔的学科。深邃而辽阔的语文课堂,能够提供一个巨大的知识场,让知识在这里交流、碰撞、融汇,并进而生成智慧。 博观而约取,可以保证我们的知识体系杂而不乱。博观约取,也有点像蜜蜂采蜜,只有在百花上流连过,酿出的蜜才香甜、浓郁,大滋大补。 宏观勾连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通史类作品。通史类书籍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宏观建构。我读过的通史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万物简史》《地球全史》《全球通史》《中国通史》等。虽然这些书读过后,并不能记得每一个细节,但却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穿透现象,把握本质,建立一种大历史观。我推荐大家阅读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读《人类简史》,我获得的最大的启发就是用大历史观宏观地分析问题,可以直达历史深处的真相。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用大历史观来分析印刷术的意义,就会发现,印刷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秘书省在中国的盛衰历史, “童年”这个概念的出现,都和印刷术兴起有关。当我们把这三者勾连起来时,我们所获得的启示,不仅仅是印刷术怎样改变了世界,而是明白了——谁占有了知识和文化,谁就占有了世界。 比较思辨 读书多了之后,就能够在相同的领域碰到不同的声音,就可以进行审慎的思辨。 最近两三年,我读得最多的是美学。在我看来,蒋勋的美学是浪漫美学,他改变了我看世界的眼光,用蒋勋的美学看世界,万物皆多情而美丽,蒋勋让我变得温柔;孙绍振的美学是实用美学,他给我一种实操的能力,遵循孙绍振的文本解读,我设计出了很多不错的语 文课。 而李泽厚用“立”、潘知常用“破”的方式,分别建构了中国美学的体系。换言之,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和乐感文化是对中国美学传统的颂扬,而潘知常的生命美学是对中国美学传统的批判。相比之下,潘知常的观点更值得我们深思。 潘知常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批判,和鲁迅异曲同工。甚至,潘知常对于鲁迅也是批判的,他的《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一文,就是对鲁迅没有能够占据20世纪中国思想的制高点和引领20世纪中国美学走向光明未来的深刻批判。读完潘知常《头顶的星空》一书之后,我又开始读他的《中国美学精神》。我想看看他对于中国美学“破”之后,又将如何“立”。读两个人对同一领域的不同观点,是一种比较阅读;读一个人对同一领域的不同观点,也是一种比较阅读。 痛并快乐 阅读,是宜有一点痛感的。所谓痛苦的阅读,就是拒绝碎片化阅读,拒绝消遣式阅读。如果一本书从头读下来,你没有遇到一处需要停下来思考的地方,没有一处需要去查证的地方,没有一处和你既有经验冲突的地方,没有一处让你兴奋得叹为观止的地方,那么,这本 书对于你来说,就毫无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整本书阅读教学匠心之作。 ★聚焦核心问题研讨,直抓整本书阅读教学精髓。 ★全面指导读法和教法,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理念引领+课例示范+评课交流,带来深度教学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