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生长

弹性生长
作者: 九边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90
折扣购买: 弹性生长
ISBN: 9787513943048

作者简介

\"九边,全网粉丝超1200万的自媒体博主,某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爆款畅销书《向上生长》作者,公号文章平均阅读量超40万。 擅长把宏观政策、经济形势、科技趋势用人人都能听懂的话进行深刻阐释,与大众的生活关联起来,指导普通人做出有利决策。\"

内容简介

\"互联网行业今后不再吃香了吗(节选) 上一篇文章,我讲了曾经风光盛极的土木行业是怎样跌落神坛的。这篇文章我们再来聊聊同样风光的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差别非常大。其他行业追求的是利润,把工厂搞起来,把工人雇来,大家开工生产,去掉成本,就是利润。 但是互联网行业不一样,它要的并不是利润,它需要的是规模,所以各家公司都在疯狂地向对方地盘上扩张,而且大家跟养蛊似的,在公司里搞了一大堆各种稀奇古怪的项目,指望着万一某个项目成了,就可以对其他公司形成一波降维打击。 互联网行业跟制造业不一样,制造业的主体其实是机器,人是用来配合机器的,用一些土老板的话说,人和润滑油没啥差别。 但是互联网行业没啥硬件(云服务器和办公地这些在总成本里不算啥),最主要的开支就是不断拉码农。 在这种情况下,对计算机人才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 时至今日,其他大部分行业月薪三万元就很牛了,但是在互联网大厂里,雇一个新员工通常都得是这个数。 而且很多互联网公司看着赚钱,其实赚到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在雇用更多的计算机人才上,甚至还要拉投资过来给员工发工资。 这可能是商业领域非常少见的员工薅了资本家羊毛的情况。 互联网大厂们就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的欧洲列强似的,借钱在前线打堑壕战,目的只有一个,等对手的血流尽之后,让对方赔款支付自己这边的天量战争经费。 大厂们也是这个逻辑,花了无数的钱,就指望着彻底打翻所有对手占领全部市场后把钱赚回来。 那就需要更多的员工、更多的资源,这种“军备竞赛” 导致员工们的工资转着圈地往上涨。 不过这两年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 随着国家对互联网企业的反垄断和经济发展的减缓,互联网行业的整个逻辑都变了。 最明显的一个,大家已经开始放弃那个“垄断梦”,不再寻求垄断。 既然不垄断了,那就没必要在前线跟对手打消耗战,然后发现自己真傻,为啥要雇用这么多程序员?为啥要给程序员这么高工资? 既然不准备扩张,很多“预埋”项目也就没啥必要了,各家公司都在不断地筛选出各种垃圾项目裁掉。 也就是有些项目本来没啥意义,但是产品经理能说会道,不断给公司洗脑,让项目一直维持下去。任总那篇文章里说的“不要讲故事骗公司”,说的就是这事。 可能大家觉得匪夷所思,还能这样?这很正常,一般大厂里大规模招聘,然后年底通过打绩效赶走一批,来回折腾这么一些年,能在大厂干到五六年以上的,大部分都身怀绝技,有的技术超牛,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善于管理领导预期。 那么,有那么一群通过讲故事骗钱的人,很正常。 但是这两年进入了收缩状态,再怎么能说会道,也扛不住“不赚钱”这个事实,你的项目再牛,不能给公司打粮,就要被削减。 而任总那篇文章里说的“从聚焦扩张转向聚焦现金流”,说 的也是这事。 公司的项目能否继续运转下去,不再依赖 PPT,而是拿赚钱能力说话,用这个尺子一量,一大堆项目立刻现原形了。 接下来就面临着大规模裁员,项目都没了,你待在公司干吗?于是继续评审,把技术能力强的、忽悠能力强的留下,其他的全清理掉。 大厂这两年哀鸿遍野,基本就是这么个背景。 而且可能还没到最惨的阶段,毕竟谁也没说工资只能涨不能降吧,“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后,可能接下来就是降薪潮。 互联网行业也会变得不再吃香吗? 互联网行业会“土木化”吗?显然不会。 土木是有边界的,比如你不可能修十条京沪高铁,也不可能每隔十年把城市拆掉重新建一遍,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放缓了。 我之前讲过这个事,大部分国家都有一个二三十年的集中建设期,美国、德国,甚至日本、韩国,都曾经大搞基建,但是这个时间段一过,立刻就歇菜了。 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盈利的项目越来越少,而且项目地点越来越偏远,各国的施工队都出现了急剧的老龄化和低效化。 但是互联网行业没这个问题,这个行业本来就是每隔一些年重修一次京沪高铁,比如大家手机里的那些 App,看着好像变化不大,但是每隔四五年基本都会完全重写一遍适应新需求。 而且它不像土木工程,几乎没有实体,理论上讲扩展空间是无限的,而且在软件行业里,有句话说得越来越多,“软件吞噬世界”,咱们现在生活里的一切,可能都会被软件改变得面目全非。 最明显的一个是,现在绝大部分工厂还在使用人力,我之前问过一个老板,有没有考虑过搞自动化工厂,或者完全机器人化。 他说暂时不行,因为只有那些长期生产的东西变化不大的企业才能上机器人,比如汽车和电脑。 他们这些企业经常根据客户订单变来变去,这时候机器人就太笨了,跟人没法比,工人们培训几天就可以,但如果是机械臂的话,需要重新编程、调试,根本赶不上进度。 不过他也有种预感,这种事几乎不可避免,迟早要全部换上机械臂,工人们伺候机械臂就行了,到时候就用不着多少工人了,可以省不少钱,只要能省钱,可能就会有人去做。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汽车、家居、娱乐,都需要大规模软件和硬件改造,改造完了又会发现新需求,继续改造。 想想这一百年里生活变化有多大,可是美国现在很多公路依旧是 1929 年修的。 可以说,软件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这也意味着,软件行业以前是为了卖广告而生,今后慢慢会跟各种实体结合起来,越来越智能。 比如,这些年就有很多码农跑去新能源车行业,做车机相关编码。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互联网行业可能不再像前两年那样收入高得离谱,但是会持续不断产生天量的工作岗位。用凯文·凯利的话说,软件这东西,你用得越多,你就需要得越多。 而且还有个问题,在其他行业里,人才分层不像软件领域这么严重。 啥意思呢?你在工地上很难一个人做十个人的活,但是在计算机和其他科学领域,经过深入的训练和历练,这个上限可能会拉到一个人顶一千人。 这事可能让人有点畏惧,不过大家想想,大部分行业里,每个人的上升空间是很小的,你加入一个上限很高的行业,是不是相对非常有盼头? \" \"★作者九边全网粉丝超千万,公号文章平均阅读量40万。文章经常被虎嗅、正和岛等平台转发。观点被读者评论为“一针见血”“真实”“接地气”。 ★裁员失业、货物积压、房价下跌……身处后疫情时代,人们越发体会到,过去40年的财富经验不好用了,躺平、内耗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常态。如何破局?九边用这本书回答:只有看清趋势,站在趋势那一边,懂应变、知进退,提高自身技能和心理弹性,才能在困难和挑战之下,抓住机会,逆势翻盘。 ★读完后,你会知道: 内卷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 大城市里服务行业头部人才的价值会越来越高; 城市越大,越能孵化出稀奇古怪的产业和机遇; 软件行业是接下来真正的星辰大海; 业余做自媒体账号,是zui好的职业选择之一; 很少有人因为通胀而破产,基本是为了跑赢通胀而破产; 过去40年里,只有公务员的职业维度能一直维持; 除了少数一线城市,其他城市的房价会逐渐与当地人的收入挂钩; 取代你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比你更会用人工智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