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万国总会
作者简介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并担任SMG纪实频道嘉宾主持。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等。
内容简介
英商上海总会的重建 1864年英商上海总会建立后不久,就面临一个困 难,当时建造会 所的费用大部分是由上海体育运动基金会垫付的。到 1869年,体育 运动基金会因为跑马厅一直没有营业,负债累累,他 们希望上海总会 立即归还当年预垫的那笔款子。在无可奈何之下,总 会决定将会所以 35 000两白银的价格抵押给一个叫格路姆(Francis A Groom)的英国 人。根据合同,该会所由格路姆租 借给总会使用,总会以收入支付 租金。 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收入,总会 提高了会员的会费,并放宽了非会 员进入会所的限制,规定会员的年 会费为125元(鹰洋,下同);如会 员暂离上海,可以保留会员资格, 但必须交纳名誉会员费,每月5 元,全年60元;英国、英联邦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外 交官、军人、海员 可以申请成为名誉会员,同样每年必须交纳60元名誉 会员费;非会员 在2名会员陪同下进入会所,每次门票7元。按上述规 定,总会每年 有一笔不小的收入,足以交付租金,并有一定的结余 。于是,到20世 纪初,总会又积聚了一笔为数不小的款子,便决定重 建总会大楼,因原 建筑使用了四十多年,已显得陈旧不堪。新总会大楼 于1909年奠基, 1910年1月完工,是20世纪初外滩最壮观的建筑之一 。《上海社会》 (“Society Shanghai”)曾报道了上海总会新楼落 成开幕的盛况: 外滩从广东路到洋泾浜(即今延安东路)一段交 通封闭,马路 边列着一队队印度锡克族巡捕,总会门前人头攒动。 会员们和被 邀请的来客等待着老会员霍必兰(Pelham Laird Warren)的到来。 当老会员霍必兰在总会委员会主席波莱特 (W.A.Platt)和建筑 师布莱(G.Bray)的陪同下来到总会,亲手将赠与他 的钥匙插 进新楼大门时,四周掌声雷鸣。总会大楼以这样的开 幕典礼开始 正式开放。 该大楼由英国皇家建 筑师学会(RIBA)会员、著名 建筑师忒莱特(H.Tarrant) 设计,并在英国完成了设计 稿。当上海总会决定采用 该设计稿时,忒菜特却病故了,后来的工作就由另一 位著名建筑师布 莱负责实施。这是上海出现的最早的水泥建筑之一, 耗资45万两白 银,成为外滩的一大景观。我荣膺上海市规划委员会 专家委员衔,而 上海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的制度十分严格,要求 设计方必须了解 和研究所修缮建筑的历史,找到原来的设计图纸,严 格根据相关的规 章制度设计和修缮,于是我也经常参加历史建筑修缮 方案的论证。前 几年上海对英商总会进行修缮和改造,承担设计的是 现代集团的建筑 大师(据我所知,中国获此殊荣者仅10人)唐玉恩女 士,于是我托她在 方便的情况下查验一下该建筑是否真的使用了水泥, 是哪些物件或部 位使用水泥。后来她告诉我,该建筑原则上还是砖混 结构,水泥大概 只用于砌砖的黏合剂,数量极少,质量也不高,当然 她还讲,许多部位 不能打开,这只是对建筑的部分分析。我想,当时水 泥刚开始使用,价 格很贵,用得少也是在情理之中。 新总会大楼的主立面朝东,西向黄浦江。大楼的 外观基本上为文 艺复兴时期英国复古主义形式,大楼以主大门为纵轴 线,两侧形成严 格的对称;大楼地下一层, 地面五层,在三层与四层 设计有六根爱奥尼亚柱 式,这是复古主义建筑最 常见的手法。其最大的视 觉效果,就是既增加了建 筑的立体感,又显示出建 筑和谐、温馨的气氛。但是,该建筑并不摒弃其他表 现手法,其六楼的 立面设计,就是一种变形的芒萨尔式屋顶(mansard roof)。这种充分 利用屋顶而增加的建筑面积,通常用作大楼管理人员 的办公室或服务 人员的宿舍。据说,上海总会新楼采用芒萨尔屋顶, 在上海是第一次。 大楼屋顶的南北两侧,各建了一座具有巴洛克风格的 嘹望亭,既增强 了建筑的立体视觉效果,又使整幢建筑显得更加巍峨 高大。 上海总会新楼的内部设计和装修更为豪华。踏上 大理石的台阶, 就进入一个足以令人振奋的门厅(Pavel Hall),门 厅以黑白相间的大 理石铺地,门厅的中央两侧,白色的柱子支撑着半层 楼高的长廊,几座 犹如欧洲剧场包厢的弓形廊台挑出长廊,平添了几分 立体的效果,令 人有置身艺术殿堂之感。穿过门厅,就进入一个长达 30多米的特长 酒吧,酒吧的两侧,设计有阅览室、弹子房等。难怪 当时人对这个上海 独一无二的长吧廊作出这样的评语:“如有一个禁酒 提倡者看到这个 酒吧的面积,一定会为这个‘罪恶的渊薮’而绝望地 大扯设计者的头 发。”酒吧间用5米多高的橡木作为护墙,使其显得 古朴典雅。据说, 这一装修采用了英王詹姆斯一世时代(1603—1625) 的宫廷装修特色。 同样,弹子房则是又一番情趣,表现为英王伊丽莎白 一世时代(1558— 1603)的风格。 餐厅设计在二楼,占据了二楼将近一半的面积。 其最大的特点 是,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没有一根柱子,宽敞舒 适,豪华气派。在同 一楼层上还设计有许多小餐厅及休息室。在休息室的 天花板上,特别 以扑克中的梅花和红心图案作为装饰,其寓意十分清 楚,因为外国扑 克中的梅花即三角花,象征和平,红心当然就表示爱 心或爱情。 在门厅的北侧,设计安装了一部购自美国的沃的 斯电梯,它一直 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电梯。大 楼的柱础及柱 身,大多为宁波产的花岗石雕镌。主楼的楼梯,使用 的则是意大利西 西里岛产的白色天然大理石。 1909年,该总会登记的会员有1300多人,如以每 位会费125元计 算,仅此一项,总会年收入就达16万元以上,足够维 持开支,再加上其 他收入,数目是相当可观的。英商上海总会之所以能 在上海经久不 衰,除政治上的原因外,其经营得法,也是重要原因 。 P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