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喜欢这样的建筑

我们就是喜欢这样的建筑
作者: 俞挺|
出版社: 山东画报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62.40
折扣购买: 我们就是喜欢这样的建筑
ISBN: 9787547448588

作者简介

俞挺,1972年生,上海人,以建筑为工具的艺术家和人文学者,建筑师,美食家,作家,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联合创始人,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许会员,2015年福布斯中国最有潜力建筑师。 2013年与设计师闵而尼创立Wutopia?Lab。Wutopia?Lab以上海性和生活性为介入设计的原点,以建筑为工具,从而推动建筑学和社会学进步。曾获2018年标志性建筑设计奖的至尊奖、中国建筑学会大奖1949—2009建筑创作大奖;入选Archello?2024年、建日筑闻2018年世界最佳建筑师精选;入选美国权威建筑杂志《建筑实录》评选的全球十佳“设计先锋”,是2018年度唯一入选的中国建筑事务所。

内容简介

投一束光 2020年5月底,我重新回到办公室工作。我们受委托要改建一个废弃的水塔。它是崇明前哨农场织布厂的基础设施遗存。在梳理背景的时候,一则以身堵漏的故事震撼了我。当时用地不足的农场每到冬闲都要围海造田。造田的第一步是围,建设堤坝。冬季的长江口,被当地人称之为拜年潮的潮水是最凶猛的。一旦潮水将堤坝击溃,那么这一年的围垦工作就荡然无存。在1959年围海时,堤坝上出现了溃孔,如果溃孔持续扩大,那堤坝就会崩塌而前功尽弃。这时候有一个叫陆静娟的女青年不顾寒冷,跳进了其中一个溃孔,用身体堵住了洞口,阻止了水从洞口继续漫涌。受她的影响,其他人也陆续跳进了其他的溃孔,阻止了溃坝,他们用身体,保全了这一片辛苦围垦得来的农田。 当普通人遇到不可抗的突发事件时,会绝望,脑子里是空白的,呼吸急促,甚至肢体会痉挛,大多数人都会惊恐地叫出来,但都束手无策,等着危机把自己击碎。可是,陆静娟这么一个普通人,却挺身做了这么一件惊人的事。也许在她的人生中可能也只有这一次奋不顾身。但,就是这一次闪光时刻,她成了普通人的英雄。 如果我把水塔,从破败的遗址变成一个所谓的高级文艺的舒适生活场所,作为甲方最初定位的织布厂改建的酒店会议中心的配套,成为下午茶空间或者高级套房,那么就抹杀了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不平凡的记忆。由此,我决定把它改建成一个凡人纪念堂,纪念所有在绝望时刻做出英雄一击的普通人。这个想法得到甲方的认同,最后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作品。 当我讲述凡人纪念堂这个例子时,大家会发现,我没有运用建筑学常用的话语话术,比如风格、形式、文脉或者建构、材料、逻辑等。我讲的是感情,能够激起共鸣的感情。我们建筑学现在走到了一个死胡同。建筑学强调跟人有关系,但其实跟真实的人没有关系。大写的人是由无数的、有差异的个体即鲜明的、小写的人组成的。因为少即是多,所以建筑学讨论的这个“人”身上的感情和差异性不断地被剥离,最后变成一个非常单调的抽象人,连感情也是抽象的。而建筑师转而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的时候,建筑学的抽象人,特别不合时宜。无力的建筑师失去了勇气,缩头继续研究抽象的人,这就是内卷,结果,少即是无。建筑学要创新,但第一步不是风格,不是形式,不是其他什么我们建筑学已经习惯的东西,而是我们要重新去认识建筑学的意义,回到人这个原点。 …… 我不是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一刹那的。是希望重塑了我后半生的设计态度。我想告诉大家,建筑师其实是可以为那些脆弱的、不坚固、容易消失的东西去创作,而不一定追求那种坚固的、永恒的东西。作为一个建筑师,今天的我,看待建筑学这件事情,是所有的绚烂最后归于平静,所有的磨难最后归于轻松,建筑虽然是个固定不动的东西,但它和流动、变化的人永远息息相关,它应该反映人性当中那些宝贵的、闪光的东西。最后,我是在自己的人生中,洞悉了中国这一伟大文化里最重要的审美领悟,那就是,所有艰难困苦的训练和思考,到最后都要展现不可思议的轻松。 1.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宫殿寺庙还是民宅,都使用相似的材料和建造工艺。中国古代城市其实是被通用性所主宰。有趣的是,这种通用性下包含着中国千变万化的生活。 2.建筑学要创新,但第一步不是风格,不是形式,不是其他什么我们建筑学已经习惯的东西,而是我们要重新去认识建筑学的意义,回到人这个原点。 3.大量建筑作品摄影图和作者珍藏手稿图,四色印刷,内文纯质纸,展现建筑之美,生活之美。 “所有艰苦的训练和思考,在最后都要呈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轻松。” ——俞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