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小舍小得,大舍 大得:活用历史之“舍”智慧 舍得之道,人生之道也 。舍就是付出,得就是得到 。想得到东西必须先学会舍 去,无舍便无得,这是生活 的规律。 第一节 舍小家保大家, 方显君子之气 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联系在一起,才是对自己最 好的保护。也只有懂得先保 全集体、再考虑个人的人, 才能做出更为明智的决定。 这无不体现着一个人的格局 和魄力。当然,个人利益的 舍弃并不会徒劳无功,而是 会在集体利益保全之时收获 到更大的利益。 有舍才有得,在必要的 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舍弃一 些东西,哪怕是自己最珍视 的。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集 体利益相冲突时,更应该选 择舍“小家”保“大家”。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 将焉附。”这句话很形象地 说明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的关系。如果失去了集体利 益,个人利益也就失去了赖 以生存的基础,进而不复存 在。可想而知,如果不以“ 大家”为重,又哪里得来“小 家”的安稳? 战国时期,赵孝成王六 年(前260年),纸上谈兵 的赵括亲自率领赵国的40万 大军与秦国军队交战。不幸 ,赵国军队全军覆没,赵国 元气大伤。秦军趁势追击, 很快包围了赵国的都城—— 邯郸。 危难之时,赵国相国平 原君到楚国求助,在门客毛 遂的“威逼”下,楚烈王当即 与平原君歃血为盟,让春申 君黄歇率领8万楚军前去支 援赵国。不仅如此,平原君 的内弟——魏国信陵君魏无 忌——也谎称得到了魏王的 命令,夺得了魏国的虎符, 派兵支援邯郸。 当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 ,发现邯郸城危在旦夕,内 部军心涣散,很多士兵竟生 出了投降的念头,根本坚持 不到援军的到来。就在平原 君一筹莫展之际,邯郸城一 个名叫李同的小官吏求见了 平原君。他说:“赵国就要 灭亡了,相国难道就不着急 吗?” 平原君听后非常生气, 大喝道:“你说的这是什么 话?赵国如果灭亡了,我就 成了亡国奴,怎么会不着急 ?” 李同继续说道:“到目前 为止,邯郸城已经被围困一 年多了,百姓衣不蔽体、食 不果腹,有的百姓甚至已经 开始易子而食,但是反观相 国府内,依旧锦衣玉食,就 连婢女都身穿绫罗绸缎,大 鱼大肉享用不尽。长期的战 争消耗了国家大批的物资, 武器装备近乎消耗殆尽,士 兵只能用木材作为武器参加 战斗,但是相国府内却是钟 鼎鼓磬一应俱全。这样看来 ,相国并没有把赵国的存亡 放在心上啊。” 平原君一听,霎时惊出 一身冷汗。 李同接着说:“如今,赵 国存亡仅在一念之间。如果 所有人都这么想,必然会人 心涣散。长此下去,赵国肯 定会加速走向灭亡。请相国 三思!” 平原君听后不禁倒吸一 口冷气,他马上向李同深深 作揖并谦虚地说:“请先生 赐我解救之法。” 李同说:“相国心里自然 明白,您的个人荣辱和国家 安危是连在一起的,一荣俱 荣,一损俱损。如果秦军攻 破了邯郸,您的一切也会随 之消失;反之,如果赵国不 亡,您的东西不还是您的吗 ?我建议,您的家人以及奴 仆都去参加战斗;家中的钱 财、食物和衣服都拿出来犒 赏守城的将士。这样一来, 他们都会感谢您的施恩,自 然会上下一心,拼死 守城。” 平原君当即采纳了李同 的建议。果然,这样的举动 大大鼓舞了守城兵勇的士气 ,城中自发组织了一支 3000人的敢死队,冲出城 去,和秦军展开了厮杀。最 终迫使秦军撤围,后退了30 多里,缓解了邯郸城的危机 。 没过多久,信陵君率领 的援军及时赶到,和邯郸城 内的赵军里外夹击,秦军损 失惨重,残余部队狼狈逃窜 ,赵国因此获救,而平原君 也成了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平原君在国家生死存亡 的关键时刻不计个人得失, 仗义疏财,与将士同甘共苦 ,不仅保住了国家,更保住 了自己。这可以说是对“舍 小家,保大家”的贴切阐释 。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 要有顾全大局的意识,不能 仅为坚持个人利益而“钻牛 角尖儿”。要知道,我们每 个人都身处某种大环境之中 ,不维护好大局的和谐,个 体必然无法得到长久的安稳 。只有具备“舍小我,成大 我”的大局观,社会才能得 以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才会越发和谐。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