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100年的书还要再读100年(智慧卷)](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6/20231113164400589.jpg)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9.60
折扣购买: 读了100年的书还要再读100年(智慧卷)
ISBN: 7806998608
老子处世哲学的启示 生活在两干多年前的老子,虽然只给后人留下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经》 ,可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超越时空,并对世界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老子的处世哲学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少私寡欲”的道德观 什么是最高尚的道德?“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 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认为:“道”生 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发展,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爱 养、保护。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 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高深远的“德”,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的 本性的自然表述,这种大公无私的品德才称得上是“玄德”。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人们为利欲声色所惑,逐渐迷失了人固有的本性, 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 ,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 对个体而言,物欲窒息了人的天性,这是个体生命走向堕落的根源,也是导 致整个人类社会走向争斗和杀戮深渊的根源。因此,老子特别倡导要“少私 寡欲”、“祸莫大于欲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没有比不知足有更大的祸 患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有更大的罪过了。因而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即做到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而回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要求人们“少私寡欲”,“复归于婴儿”的思想虽然 过于理想化了,但对于现代社会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二、“以柔克刚”的处世观 人们通常认为:刚强可以战胜柔弱,现实生活中也总表现出许多以大欺 小、以强凌弱的具体事例,人与人是这样,国与国也是这样。在处理“强” 与“弱”、“刚”与“柔”的关系上,老子与众不同,他认为:人活着的时 候筋骨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则 变得干枯坚硬了。所以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 命力一类。 因此打仗逞强就不能获胜,树木坚强就会遭受摧折。凡是强大的,反而 处在下面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处在上面。辩证地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 人生道理。事物旺盛了就会走向衰老和死亡,所以,大凡刚强的东西往往属 于“死”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却属于“生”的一类。 根据柔的思想,老子找到了最具有柔性的水,表达了自己“贵柔”的理 想人格追求。“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即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 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 要柔弱谦让,而不能恃强凌弱,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 也值得赞誉,而有时暂时的忍让和退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报怨以德”的处世境界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能做到善待善者,然而,老子从“报怨以德”的思 想出发,要求做到:善良的人我就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诚实 对待他,于是,整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诚实了。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善良 的人要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们,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好感。诚 实的人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 就可以化不善为善,使虚伪者成为诚实的人。用恩德去报答怨恨,将别人对 自己的恩德,小则视为大,少则视为多,即使有怨恨,也要用德去报答。 老子的“报怨以德”的处世思想早已积淀于中国人灵魂深处,成为中华 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以德报怨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当 今社会,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如果大家都能以老子的“报怨以德”思想去 容人待事,相信定能更好地与朋友、同事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脚 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王秀娟) 历史桂冠 老子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其人其事仅仅在后世浩如烟海的 典籍中留下星星点点的碎片。据史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日聃 ,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其县境内今仍有“老君台”遗址)人。“老 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 美称。据说老子的母亲感应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11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 却因难产而死。《神仙传》中说:“老子者,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 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老子。”还有传说讲老子的母亲走到李树下时 恰好生下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说:“以此为我姓。”类似此种神话 传说繁多,充满传奇色彩。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长大后师从常枞,中年时已是颇有名望 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现在 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这是老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老子 在此期间涉猎了朝廷的众多藏书。得以谙于掌故,熟于礼制。老子在此时还 研读了《尚书》,思想产生了飞跃,其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 。据说孔子就专程前往洛邑向其问礼。他们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 ”的金人,孔子问老子,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 虑”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个人等到他的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 论尚存。作为一个君子,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出而为仕,否则就随遇而安。 会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 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你应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造 作的姿态与过多的志向,这些对你有益无害。孔子听后很是感慨,认为老子 就像龙那样深不可测,具有超常的哲人智慧。 老子在世时并不像孔子那样有很多的追随者,也不像孟子那样可以面对 君主讲课,所以他发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叹 息。后来周王室发生内乱,波及到他,同时由于自己的思想得不到社会的认 可,于是他辞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这种做法开了我国隐士的先河 。据传老子行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学问高深, 劝他说:“李先生您就要走了,为了您的学问不失传,请写本书给我吧!” 老子就写成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写完以后骑着青牛飘然而去,从此没 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相传老子隐居后活了200多岁,有人认为这是老子修 道的结果,所以后来的道学家就把老子尊为道教的始祖。称为“黄老学”, “黄”是指上古时的黄帝,然而黄帝只是个传说的人物,并没有什么言论。 因此,“黄老学”就是指老子的思想和其他道家的哲学,加“黄”字则多了 些神秘色彩。 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