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案探秘(附光盘宫闱秘闻)
作者简介
唐博,1981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戴逸教授,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城市 史,曾参与**清史纂修工程,现供职于*****事务办公室。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等多部专著,发表《18世纪中国政治视野下的“张元隆案”》《天桥平民住宅及其制度构建》《晚清上海“地产大王”徐润的房地产投资》等120多篇论文、译文和专栏文章。
内容简介
第四集?英使觐见之谜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英国**先后派出两个使团,穿越大西洋、印 度洋和太平洋,来到中国。**个使团由乔治?马戛 尔尼勋爵领衔,史称“马戛尔尼使团”,它是打着给 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而来,全团近七百人,是英国政 府***大规模的外交使团;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 勋爵领衔,史称“阿美士德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仅仅是为了祝 寿吗?还有没有*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呢?乾隆皇帝是 怎么接待他们的?传说乾隆皇帝要马戛尔尼等人在觐 见时必须磕头行礼,马戛尔尼做到了吗?如果没有磕 头,会不会让这场历史性会见不欢而散呢?马戛尔尼 使团没做到的,阿美士德使团能做到吗? 这是两个大国的历史性碰撞,意义非比寻常。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的**时代,经济 总量占**四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 内。然而,外表的光鲜掩饰不了内在的*朽。当时的 中国在骤变的世界大势面前迷失了方向。 当时的英国,正在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深刻洗礼, 工业生产效率成倍增长,纺织品面临滞销危险,急需 对外开辟新市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袤土地、 众多人口、悠久文明和深厚积淀的国度,它既动心, 又担心。 二十三年间,清朝的两代皇帝面对英国的两个使 团,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两场历史性的碰撞 ,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呢?对中英两国的历史命运和世 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对我们** 的生活,又会带来哪些启迪呢? 让我们回到两百多年前,一起揭开英使觐见功败 垂成的种种谜团。 一、万里迢迢欲何为 我们先来解释**个问题:马戛尔尼使团万里迢 迢来中国,究竟意欲何为? 中国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但跟英国人打交道比 较晚。直到明朝崇祯年间才有了**次接触。崇祯十 年(1637年),英国武装商船队开到广州虎门,开* 射击,抢劫市镇,强迫贸易,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这次接触很不愉快。 清朝康熙年间,朝廷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 台山(今连云港)四口对外通商,分别设立粤海关、 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管理来往商船,征收关税 。英国迅速成为中国*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的茶叶、 丝绸和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深*青睐。 清廷虽然开放了四个口岸,但只有广州固定面向 洋人。在广州做外贸生意的中国商人,主要是官府指 定的“十三行”行商。他们到内地收购瓷器、茶叶, 辗转千里运到广州卖给英国人,不仅增加了运费成本 ,还得赚差价,收服务费。面对这样的特许经营,英 国商人根本没机会货比三家,不仅少赚很多钱,而且 导致英国市场的茶叶价格居高不下。另外,广州的关 税较高,粤海关官员还经常索要规礼,也就是小费, 让英国商人不胜其苦。英国**主打的棉织品已经生 产过剩,因此英国商人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而广 州地处南国,天气炎热,不怎么需要棉织品,相反, 英国商人每年都得拿出大把银子去买中国的瓷器和茶 叶,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乾隆时期的广州黄埔港 要想打破广州单口垄断的局面其实不难,只要多 开放几个口岸即可。英商看中了浙江和宁波,那里靠 近中国的丝绸产地苏杭和茶叶产地江西、福建。到宁 波做生意,既可就近采购,节省成本,又能逃脱行商 的盘剥和粤海关的敲诈。英国的棉织品还可就近卖到 内地,打开华北市场,减少中英贸易逆差。其实,宁 波的官员对富得流油的广州粤海关羡慕嫉妒恨,也想 扩大外贸,赚取*多税收,所以对英国商船很欢迎。 结果,还真有不少商船跑到浙江来做生意,双方各取 所需。 英国人算盘打得很精,可一旦把船开到宁波去, 广州的粤海关和行商就赚得少了,肯定不同意。而乾 隆皇帝觉得,如果放任这些洋人在中国沿海随便做买 卖,对**安全没好处。于是,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 ,一个是政治挂帅的皇帝,双方一拍即合。乾隆二十 四年(1759年),朝廷一声令下,关闭其他三个口岸 ,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对在广州做生意的中外商人做 出了严格限制。这在历**称为“闭关政策”。英国 方面虽然去找广东官府交涉,却没能改变这个局面。 到了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生产效 率成倍增长,过剩的棉纺织品越来越多,卖不出去。 结果,资本家面临破产的危险,**从棉纺织业收来 的赋税也越来越少,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工资,罢工骚 乱时有发生。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缓 解棉纺织业困境等现实因素的考虑,英国**必须想 办法开辟新市场。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 潜力巨大。于是,英国**准备正式派一支外交使团 ,跟中国*高决策者谈判,以求开放市场。至于这个 使团的特使(团长),英国**看中了马戛尔尼 (1737-1806年)。 马戛尔尼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毕业于都 柏林大学三一书院,曾在俄国、印度等地担任外交官 ,跟外国的商界、政界打交道的阅历**丰富。英国 **认为,马戛尔尼是*合适的特使人选。国务大臣 敦达斯给他下达了训令,除了明确出访任务和谈判条 件外,还在礼节问题上提出,“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 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节上的 小事束缚住手脚”。P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