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变(错综复杂的庚子乱局)(精)/马勇讲史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生,安徽濉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义和团起山东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在山东 兴起发展,不是偶然的。甲午战争期间,山东民众备受日 本侵略者的蹂躏;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山东 又首当其冲,成为英、日、德等强国垂涎欲滴的一块肥肉 和反复争夺的战场。待到1897年底,德国出兵胶州湾,造 成既成事实,迫使清政府出让,遂将胶州湾建成自己的军 事基地,将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失去土地的农民 德国人将山东划为自己的殖民地,破坏了远东均势, 俄国人不干了,乘机索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旅顺口和 大连湾,从而使俄国军事力量能够通过东三省直达太平洋 。 俄国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英国人又觉得吃亏了, 觉得远东格局被德国、俄国打破了,于是英国人乘机索要 威海卫作为补偿,以此与俄国人抗衡。 威海卫此时尚在日本的占领下,英日两国经过一系列 秘密谈判达成谅解,英国人也如愿以偿。 于是,山东在甲午战后几年间,实际上被这几个帝国 主义国家所瓜分占领,山东民众在殖民主义统治下受尽煎 熬。 下层民众当然不知道甲午战争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也不知道这些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山东究竟是为了什么 ,但是他们清楚知道,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巨变后,他们的 生活更加艰难,“集体无意识”促使他们不甘心于中国社 会继续沉沦,不甘心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就此 消亡,当然最不甘心的就是他们的生活随着这些外国人逐 步下降,甚至到了难以为继濒临死亡的困境,民族主义情 绪在山东油然而生。 民间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有着非常具体的政治背景和 利益指向。自《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市场开始向外部 世界开放,新兴市场的价格洼地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低 廉的成本,都在吸引着外国投资者。国际巨资不需要中国 提供怎样的实质性担保,它们争先恐后涌入中国,攫取巨 额利润。 外国资本潮水般地涌入,促动了中国经济超常规发展 ,促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大幅度调整,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 增长。然而,超常规的经济增长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心 城市开始成型,经济网络开始布局。与此相伴的是,失业 人口,特别是随着经济大发展而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大幅 度增加,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人口也都有所增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成为历史的记忆,动荡不 安,朝不保夕,成为转型期中国民众必须承受的心理压力 。 下层民众并没有上层社会那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的心理,他们是最实际的自然人。他们不知道中国向西 方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走向世界 ,与世界同步,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 酱醋茶。他们知道几十年前五口通商了,给他们带来了许 多洋货和生活上的便利,洋火总比打火石来得方便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