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史(当前时代第4卷上下)

西方通史(当前时代第4卷上下)
作者: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责编:周方茹|译者:吴宁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2.00
折扣购买: 西方通史(当前时代第4卷上下)
ISBN: 978752013253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 从马斯特里赫特到申根:彷徨于深化和扩张之间 的欧盟 1991年12月9~10日,欧洲共同体的国家元首和政府 首脑齐聚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参加他们所经历的 无数次重要会议中最难忘的一次会议。会议讨论的结果产 生了西欧一体化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马斯特里赫特 条约》。条约使欧洲共同体在通往经济和货币联盟的道路 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在通往政治联盟的道路上却只移 动了很小的一步。 早在1991年11月6日,德国总理科尔在联邦议会发言 时就已宣布,不仅在德国,而且在现代历史中一条经验教 训就是,“那种认为经济和货币联盟可以没有政治联盟而 能够绵延持久的想法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科尔眼里, 政治联盟不外乎是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目标的前奏,正如他 多次形容的那样,这种联盟是一个欧洲的联邦制的国家, 或者是欧洲版的“美利坚合众国”。但是,随着两个单独 的政府首脑会议——一个是关于经济和货币联盟问题,另 一个是关于政治联盟问题——定于1990年12月召开,朝着 一个方向前进之路被确定下来。一年后,若想改变这一发 展方向,即使花费很大的政治气力也徒劳无益了。 德国总理科尔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90年12月在一封 写给当时的理事会主席、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 (Andreotti)的联名信中,表明了对“一个强大的和团结 的政治联盟的态度”,该联盟“贴近人民大众,坚定地走 符合自己联邦制使命的道路”。然而,这封联名信终究是 一纸单纯的意向声明罢了。在关于政治联盟的具体内容 上,德法双方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而且,欧共体的两个 成员国英国和丹麦对所谓“联邦制使命”不屑一顾。有鉴 于此,两个政府首脑会议所取得的结果不尽相同:目标相 对明确的是大多数成员国所希望建立的货币联盟,而在政 治联盟问题上则缺乏具有约束性的共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欧洲共同体变成了欧洲联 盟。从此以后,欧盟就是一个统一的框架,或是建立在三 个“支柱”之上的共同的总体架构:欧洲共同体、共同外 交与安全政策(GASP)以及司法和内政方面的合作。超越国 家范围的合作只是其中第一个支柱所具有的特征,除了有 关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新协议,它还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的协议在 内。第二个和第三个支柱所涉及的是政府间合作领域。 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第一阶段已于1990年1月1目启动, 其重点是开放资本流通市场,以及各成员国之间经济政策 的调整适应。第二阶段的启动时间定于1994年1月1日,其 间要设立一家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第三阶段的启动时间 定于1999年1月1曰。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一种欧洲 的共同货币,以及把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职权移交给共同 体。将1999年1月1日定为第三阶段的启动时间是德国总理 科尔做出的一个政治让步,他不顾德国联邦银行副行长汉 斯·蒂特迈尔(Hans Tietmeyer)的顾虑和担忧,使货币联 盟成了一个板上钉钉不可逆转的事实。 作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核心组成部分的《欧洲联 盟条约》,以1957年《罗马条约》的前言为依据,认同 “更加紧密的联盟”(ever closer union)的目标和职权 辅助原则。根据该原则,更高一级机构只有在下一级机构 的办事能力不足以履行相关职能时,才可以将有关工作归 属到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在各国公民本身的国籍之外,增 加了欧盟公民的身份,并且根据居住地原则使其享有选举 和被选举权。一个新设立的地方委员会为地方和地区政府 机构能够声张自己的利益诉求提供了可能性。在针对一系 列问题进行“共同决策程序”方面,欧洲议会被赋予了针 对欧洲理事会所提建议按程序行使的否决权。此外,欧盟 委员会的人事任命必须经过欧洲议会的批准。 英国通过谈判,不仅争取到了不参加第三阶段货币联 盟的权利,而且还在条约的社会政策章节上获得了又一个 “选择性退出”的权利。缘此,该章节的内容被写进了一 份由其余11个成员国联合签署的有关社会政策的专项协议 中。英国首相约翰·梅杰是“联邦”概念和不受欢迎的 “F一词”的坚决反对者和民族国家主权的坚定拥护者。 在外交和安全以及司法和内政领域的合作问题上,他决定 性地参与了以严格的政府间合作模式为方向的制定工作。 倘若在上述政治领域中,在更大程度上采取超国家的合作 模式,并且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取代理事会的一致 通过原则,以及比之欧盟条约中的规定,赋予欧洲议会对 欧盟委员会更广泛的监督职权,也同样符合德国关于政治 联盟的设想。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