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肖邦)/与名人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初试琴声 这是一间普通的庄园,外表看起来朴素无奇,是 最常见的民宅。可是走进去,就会发现房间布置得非 常舒适。白色的墙把房间衬托得整洁又宽大,发光的 天花板使得屋子非常明亮。窗户上挂着雪白薄纱的窗 帘,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机勃勃地开着 鲜艳的花朵。房屋里摆放着沉重的红木家具,几个书 柜很显眼,还有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 面的松木噼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间中, 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一架大大的钢琴,很引人注目。 “妈妈,今天下午让我来替您教弟弟学钢琴吧? ”露微卡兴奋地对妈妈说。 “哦?你可以吗?你弟弟还那么小,教他练习是 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哦!”朱斯缇娜微笑着看着女儿。 露微卡虽然今年才10岁,但是钢琴基本指法已经 掌握得很熟练了。 “放心吧!妈妈,弟弟那么聪明,我一定能把他 教好的。”露微卡一提起弟弟,脸上就洋溢着开心的 笑容。 朱斯缇娜走到楼梯口,叫道:“弗雷德里克,下 来学钢琴了。” 一个有着淡金色头发的孩子马上从楼上跑下来, 兴奋地跑到大大的钢琴旁,使劲想攀上高高的琴椅。 “哈哈,弗雷德里克,你才六岁欸,个子那么小 ,怎么可能坐上那么高的椅子?我来帮你吧!”露微 卡看见弟弟笨拙又可爱的样子,大声地笑起来,连忙 跑过去把弟弟抱上琴椅。 朱斯缇娜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微笑着看着她的 这一对儿女。露微卡站在弟弟旁边,一个步骤、一个 步骤地教他弹琴时的基本指法。而年幼的弗雷德里克 竟然全能听懂似的,认真地在钢琴键盘上挪动着手指 。这种专注,在他那个年龄的孩子身上是很少见到的 。 朱斯缇娜抬头望望墙上的大钟,丈夫尼古拉·肖 邦快回来了,他在一所学校教法语。想到丈夫,朱斯 缇娜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她清楚地知道,丈夫虽然出 生在法国,现在也在教授法语,但他从来不承认自己 是法国人,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地道的波兰人。 丈夫出生在法国,可是他在1787年毅然移居到了 波兰。波兰被瓜分后,他便到一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 师,而24岁的朱斯缇娜正是这家的女管家。“回想起 来,仿佛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呢!”朱斯缇娜回想 起两人结婚时的情景,又看看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已经 这么大了,心里不禁发出感叹。 小儿子弗雷德里克·肖邦就出生在波兰中部的一 个小镇——热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离波 兰的首都华沙很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已经不是一 个统一主权的国家,被俄国、普鲁士①和奥地利瓜分 了。 朱斯缇娜心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丈夫曾 经参加过波兰反对侵略者的起义,这场起义是由波兰 民族英雄赫许克(Coles Autumn Hershko;1746— 1817年)领导的。可是在侵咯者强大的镇压下,起义 失败了。此后,尼古拉就靠教学为生。虽然为了安全 而不得不平静地生活,可是朱斯缇娜知道,丈夫的心 中依然充满了对波兰的热爱和国家被瓜分的愤慨。在 华沙,他经常与一些文化界或者有爱国思想的人来往 ,家里也经常会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 尼古拉经常认真地对几个孩子说:“你们要永远 记着,你们是波兰人,身上流着波兰的血。不管国家 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们走到哪里都要自豪地跟别人说 :我是波兰人。” 和蔼的爸爸很少这么严肃,小肖邦睁着大眼睛, 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可是在潜移默化中,民族情结和 对波兰的热爱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悄悄生根了。 这时,门“哗”的一声开了,打断了朱斯缇娜的 思绪。 “爸爸回来啦!”露微卡转过头,兴奋地说。 肖邦也咧开嘴笑起来:“爸爸!姐姐在教我弹琴 。”说着就从椅子上下来,跑向爸爸的怀里。 尼古拉在进门前就听见了悠扬的钢琴声,但是当 他看到是自己的小儿子在弹时,还是大吃了一惊—— 他原本以为这么娴熟的琴声是女儿弹出来的。 “我觉得,咱们的儿子可能非常具有音乐天分。 ”尼古拉悄悄地对妻子说。 朱斯缇娜会心地一笑,她早就有这种感觉了。 P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