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记(Ⅱ)

下厨记(Ⅱ)
作者: 邵宛澍
出版社: 上海文化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20.00
折扣购买: 下厨记(Ⅱ)
ISBN: 978780740668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010年的天气特别奇怪,4月份还很冷,甚至北方还下了雪,即便是上 海,到4月底的时候,气象学的指标依然表示还在冬天。5月1日是个大晴 天,倒也暖了起来,非常适宜出去走走。 上海的周边,有许多小镇——水乡小镇,著名的有西塘、周庄、朱家 角、 用直、干灯、锦溪等,这些地方大都差不多,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别在于 当地 政府的理念。这些地方有桥有水有船,有庙有戏台,有河蚌有螺蛳,反正 水乡 该有的东西,这些地方都有,就算真的没有,也会新造出来。 这些地方还都有一样东西——蹄髈。按理说,这里并不是盛产猪的地 方, 可偏偏这些小镇大多数的摊点都在卖蹄髈。 最早卖蹄髈的小镇是周庄,并且牵强附会了一个”万三蹄”的故事, 说这 种蹄髈的烧法乃是当年拥有聚宝盆的沈万三发明的,好似大家只要吃了这 个蹄髈 ,就沾了财气似的。大家一见周庄的蹄髈卖得好,于是“穷起直追”,你 叫 ”丁蹄”,我叫“扎蹄”的,一时间,有镇就有蹄。 那些蹄髈,浓油赤酱,整整齐齐地码在盘子里,只只都挂着酱汁,晶 莹剔 透,诱人食欲。 然而万事总不如人意。待得蹄髈买回家,蒸熟了端上桌,依然是诱人 的颜 色,还散发着阵阵的酱香,然后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伸筷子夹肉。咦?夹不动 ! 拿刀割吧,一刀下去,还好,倒是割得开,只觉得眼前一亮,切口上竟完 全是 白的,原来只有靠近皮的地方才有一点点颜色…… 想想也是,旺季的时候,每天的游客在数万人,每个摊都要卖掉数百 只蹄髈 ,哪有可能真正皮酥肉烂,而且“入味”呢? “入味”,是上海人常说的一个词,戕蟹做得好,叫“入味”;蹄髓 烧得 好,也叫”入味”;什么都好叫“入昧”。简单地说,调料汤汁渗入到烹 调的 主料中叫做”入昧”。实际上,“入味”一词不是一种简单的标准,而是 一种 境界,这是一种主料、副料与调料配合得恰到好处的互相浸淫的境界;不 但如 此,还要火候的配合,以及对烹调的热爱,种种的用心加在一起,不过” 入 味”二字。 好吧,我们来说到底怎样烧蹄髈,怎么“入昧”。 要烧蹄髈,当然要买。菜场中的黑板上,一般会写成”蹄胖”。文字 是分 场合的,菜场里,会写成”胖”,小镇上,会写成“膀“,有好事的文字 研究 者,说是“髈”。 照我说,这三个字都对。“髈”是正字,可是有几个人会写识义?便 是 ”膀”字,也有人会读成“翅膀”的“膀”,倒是“胖”字,音正义达, 有什 么不好7菜场中有几个错别字,并没有”污染语言文字环境”的大罪。 过去上海人买蹄髓,讲究”前蹄”、“后蹄”,前蹄骨头大而肉少, 后蹄 反之。然而肉摊上的价钿是不分前蹄后蹄的,因此精明的上海人都挑后蹄 买。 现在生活好了,不必锱铢必较,就口味而言,前蹄后蹄都可以,而且,前 蹄骨 大而饱满,烧出来卖相更好。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