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
作者简介
王维审,现就职于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研修项目授课专家,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功勋指导教师”,“叙事德育”倡导者和实践者。《湖南教育》等杂志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班主任之友》等杂志签约作者、优秀作者。被《中国教师报》《今日教育》《师道》等媒体作为“榜样教师”“教师成长样本人物”宣传报道。近几年,在《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1000余篇,多篇学术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有《教育叙事理论与写作》《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等专著,应邀在全国各地做教师成长讲座200多场(次)。
内容简介
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 我在一所学校和教师座谈时,有一位年轻教师问 :“王老师,您觉得一个初入职的新教师要想获得成 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优质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成 长平台,还是较高的学历水平呢?”我想了想回答说 :“这些都很重要,但又都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能够反证的“证据”。 我很少会喜欢一个人到推崇的地步,但是管建刚老师 是个例外。我对他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曾经 经历的“恶劣”成长环境以及后期的勃发。“一年大 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这是管建 刚老师在很多场合对自己早期教育经历的一段描述,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最初的成长环境并不“良好”: 八年村小,证明了他职业生涯第一站的“硬环境”不 够上档次,没有多少人可以帮助他成长;三年经商, 意味着他起初对教育职业并不十分“热爱”,在成长 的“软环境”上也不占多大优势。在我们看来,这样 的起步往往预示着他将成为最常见的“普通人”,甚 至成为很不合格的小学教师。但从1998年起,他开始 安心做教师了,十年之后成为特级教师,并在作文教 学改革方面打拼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他的成 长是从他“安心做教师”以后才开始的。 我学的是历史教育专业,却一直教数学学科。在 十分讲究专业对口或者大致对口的中学教育中,我这 种跨文理的老师不仅会在最现实的职称评审中屡屡受 挫,就连教师成长也大多停滞在县区一级的骨干评选 上,这曾经一度成为我迷失的理由。工作十九年,我 有十四年的时间待在农村。2009年,调入一所位于城 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但这所学校以小学为主,我所 在的初中部更像是一个摆设。这十九年的时间,我外 出学习的机会很少,也鲜有获得荣誉的机会,这种长 期的封闭生活,让我几近丧失前行的勇气。 幸运的是,我选择了教育写作,并把它作为自己 孜孜以求的一种向往。办公室里,当同事吞云吐雾、 侃侃而谈时,放学后,当朋友觥筹交错、酩酊大醉时 ,宁静的深夜,当别人酣睡或者守着娱乐节目不能自 拔时,我始终坚持在寂寞的空间里,用笔墨一点点穿 透喧嚣与热闹,记录一天中的烦恼和幸福,反思课堂 内外的每一个细节,捕捉生活中与教育有关的点点滴 滴。迄今,我已经撰写了七百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其 中有一千多篇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应邀到 各地做教育讲座二百多次,其中近半的讲座与教育写 作有关。近年来,我开始在《湖南教育》等杂志拥有 了自己的教育随笔专栏,成为《教师博览》《班主任 之友》等杂志的签约作者、优秀作者,担任多家教育 杂志卷首语的特约撰稿人,并被《中国教师报》《今 日教育》《师道》等媒体作为教师成长“样本人物” 予以报道或进行封面人物介绍。我知道,这些算不上 是成功,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已经是一种生命的 超越和超脱——至少,我没有在困苦中选择放弃,更 没有在艰难的行走中迷失方向。 我相信,在全国范围内,一定会有很多教师在毕 业之初就被分配到了优质学校,学校也会专门安排一 些名师做他们的入门师傅,他们很容易就会获得一个 较好的成长环境;我也相信,有更多的学校在不断地 为教师成长创造着机会,诸如免费赠书、名师引领、 外出学习之类促进成长的手段已经成为常态,新老师 们不费气力就可以拥有令人羡慕的成长平台。但是, 被这种良好成长环境浸润着的老师们,有多少人能够 成长为管建刚一样的优秀老师?又有多少人会珍惜这 些机会和平台?事实上,有很多教师把学校给予的成 长机会当成了累赘,把学校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成长 平台看成了障碍:听报告时打盹闲聊玩手机,外出学 习时溜号逛街买衣服……这已经成为很多教师习以为 常的做法,拒绝成长也已经成为一种无法遮掩的大众 心态。 至于教师的学历水平,更是难与教师成长建立必 然的联系。我的一位同事,只有初中学历,很多年前 享受国家的“接班”政策成了学校的校工,负责印刷 试卷。后来学校缺教师,他被暂时安排带初中语文课 。几年以后,他不仅把课教得有声有色,教学成绩遥 遥领先,还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市 语文教学骨干和业务教干。他启动的“大语文”教学 研究中的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然在全市推广和应用 。当然,他这一个个例不能说明学历与教师成长的全 部关系,但至少告诉我们,没有高学历的教师只要愿 意成长也一样能够成功。并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确实部分存在着“研究生不如本 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现实。 在我看来,优质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成长平台、 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确实是一个教师成长和 成功的肥厚土壤,但若没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这一 切都是空谈,甚至成为教师前行的牵绊。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