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条--英雄吴仲六抗战记
作者简介
李敬泽,又名李敬斋。男,1956年6月生,山西省平陆县人。1982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在《黄河》、《火花》、《北岳风》等报刊上发表作品。1987年由中国丈联出版公司出版报告丈学集《黄土高原的脚步》。1997年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跨越时空的真情》。2012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红色移民第33户》。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理事,《百合花》文学期刊主编。
内容简介
从那时起,吴仲六骂他亲生父是个“造人机器” 的故事在晴岚塬一带流传。绘声绘色的传说,使吴仲 六徒增了一股蔑视长辈尊严的霸气和敢破敢立的豪气 ,也向周边散发着一种誓死抗日的决心。 这场争吵,也从此表明,吴父一辈家长制权威的 衰落,以吴仲六为首的新生代崛起。从此,没有人再 敢在吴仲六面前提教书的事,也没有人再敢阻挡吴仲 六的抗日事业。尽管吴父因不满隔着院把犁铧敲得“ 咣咣”响,将骡子打得“昂昂”叫。 晴岚塬地高天近,民风酣畅淳厚,如斯的民风, 决定了这里的人们尊崇清静无为的道教祖神。而祖师 爷的教义,又孕育了这块土地上的不屈乡韵。吴仲六 从小血脉里就流淌着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恐怕 与祖师爷的默喻密不可分。 风头正劲的牺盟会,把一股股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中条山下汹涌煽起。塬地上一个个抗日义军的崛起 ,把积淀了几千年的民族情绪猝然放大。吴仲六显然 被这股热情弄得心潮澎湃,手舞足蹈。在一个思绪翻 滚的早晨,当牺盟会的头儿、吴仲六的学生刘少白把 牺盟会的教义向他介绍后,善于从时势中把握能量的 吴仲六便跟他跑到了县衙,用他那苍劲有力的墨书, 在透着血色的志愿书上签了名。 从此,吴家门口的关爷庙内,扯起吴仲六的抗日 义旗。 俗话说“打起招兵旗,便有吃粮人”。这话一点 不假。就在吴仲六和乡邻把祖师爷的高大神像从主殿 往偏房挪的当儿,殿外响起一声打雷似的呼声:“卖 命的来也!”吴仲六出门一看,只见平整的黄土地上 ,站着位高大壮实的汉子,原来是自己的邻居张培荣 ,村里人按排行叫他张老四。他刚刚参加完著名的淞 沪抗战,身上还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劲头。听说不满 国民党军消极抗战跑回了家。只见他一脸神圣,满目 亮光,一米八的个头煞是威风,肌肉虬起的臂上扛着 根结实的棍子。他一见吴仲六出门,便把这根棍擂得 山响,密不透风的棍内摔出一阵阵凉风。吴仲六发自 内心地喝一声“好!”郑重地把他的名字记在本上。 接着来报名的是河南禹县人氏吴振法,只见他瘦高个 儿,却肌肉凸出,四肢健壮,他拿起脚下一块石头, 对着对面一株柏树,说着翻身一扔,那石头便准准地 打进树皮。吴仲六叫了一声好,在本子上记下他的名 字。接下来报名的是在张店开饭店的李高升。他虽身 材不甚粗壮,却显得腿脚麻利。日军的祸水流到了运 城,张店塬岌岌可危,饭店眼见开不成了,老家夏县 又被占领,进退维谷的他于是想到了当兵。报名的还 有张店枣园农民赵酉娃,张店人氏丁进才…… 站在关爷庙内,吴仲六感到精神的充盈。脚下的 这片土地是一个渗透着孔孟思想,浇灌着佛道文化, 既酿造老实、纯朴、憨厚、勤劳,又培养不屈、不畏 、不甘屈服的土地。是一片曾播种反抗他人侵袭,实 现民族融合,崇武向善、扶正祛邪意识的大地。也是 一个溢满诸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或“笑谈渴饮匈奴 血”灼灼名句的大地。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祖先曾演 绎过驱除侵略的胜利,也曾挥笔写下合纵连横的辉煌 ;既奏过孔孟之道中庸和谐理论的黄钟大吕,也擂过 “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响锣重鼓。正因为脚踏 这片土地,吴仲六才敢在1933年被阎老西通缉后,在 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垦荒集部,组建了四 百多人的秘密武装团队。才敢在富平县以教书为名, 拉起一支人数上千的抗日牺牲救国团,与陕北红军一 起策应西安事变。才敢到杨虎城的家乡蒲城以“民运 会主任”身分拉起500多人的独立营,并把这支武装 在东北军叛变前拉向红军…… 四乡八村的乡绅里长都被吴仲六请到了关爷庙里 。宽广空阔的大殿里弥漫着一派肃严气氛。吴仲六站 在原神像耸立的地方,双手叉腰,两眼炯炯,如锣的 嗓子高亢响亮,颇具摄心的透力: “太原丢失了,临汾失守了,运城已沦陷日军铁 蹄之下。东洋鬼子正挥着血淋淋的大刀,剜着我们民 族的心。这里免不了成为倾巢。大家说,我们能不能 忍?” “决不能忍!” “是的,想我堂堂中华,勤劳勇敢,英雄辈出, 岂能屈服于倭寇小贼?我们只有团结起来,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才能不辱炎黄子孙的名声。大家说,对 不对?” “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吴仲六受任于牺盟会 ,在家乡组建抗日游击队。决心将日军赶出中条。望 各位乡邻乡绅大力支持。” 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