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文集(增订版上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
作者简介
"方汉奇 (1926年——??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祖籍广东普宁,1926年12月27日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新闻系。1948年起从事新闻史研究。1950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馆员。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及该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导,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17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顾问、课程教授及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已出版著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新闻史的奇情壮彩》、《报史与报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等12种。已发表新闻史论文250篇。曾两次获吴玉章奖新闻学一等奖,一次获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两次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及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7、1997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年12月在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上被评为“共和国60年传媒影响力人物”。2017年9月,获吴玉章基金委员会颁发的“吴玉章奖终身成就奖”。1991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本书作者传媒经济学家吉莉安?道尔(Gillian Doyle)教授,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与管理。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内容简介
第 一 系 列 (六篇) 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一 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考察和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史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在门类繁多的历史科学中,它属于文化史的范畴,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新闻事业是文化事业,新闻机关是文化机关,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文化方面的范畴,是一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任何时候,它们都总是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由于新闻事业的特殊性,新闻史的研究和各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新闻史,离不开各时期的阶级斗争史、政治运动史和政党史。这是因为各时期的新闻事业都和当时的阶级、政党、政权机关以及他们的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列宁在《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一文中说过:“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同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只有知道了解放的各个主要阶段,才能真正懂得工人报刊的准备和产生为什么经历了这样的道路而不是经历任何其他的道路。”所阐述的正是这一道理。 研究新闻史也离不开各时期的生产斗争史和经济发展史。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地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小国寡民分封割据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土壤上,只能产生和养育邸报、小报之类的古老的封建官报和规模很小、销数不多的民间报房京报。只有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的需要量逐渐加大,新闻时间性的要求越来越强,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才使近代化报刊的诞生和发展,和各种现代化新闻传播手段的发明和运用,成为必要和可能。 作为文化史的一个部门,新闻史和文化史其他部门的联系也是异常密切的。文化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大战役,都和当时的新闻事业有密切联系。近代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哲学和文学战线上的几次大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作品的问世,著名作家、表演艺术家的崭露头角和得到社会承认,以及某些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都无不和报刊有关。此外,报刊上还有一般书籍上所难以查到的,内容异常丰富的,有关哲学、史学、语言、文学、戏曲、电影、音乐、绘画、书法、雕刻、摄影、体育、宗教、婚姻、礼俗、风尚、伦理、道德、建筑、医药、交通、饮食、服饰等文化史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文化史绝对地离不开各时期的报纸。加强新闻史的研究,以促进文化史各部门研究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文化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新闻史,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则要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一个时期、一类报刊、一类报人,乃至于具体到某一家报刊、某一个报刊工作者和某一个宣传战役的历史。研究到近代以来的新闻史的时候,则还要兼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现代化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传播手段的历史。 对于中国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来说,需要着重研究的是我们国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和最先有印刷报纸的国家,中国有将近1 300年的封建社会办报的历史,有100多年外国人参加办报的历史,有100多年的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历史,有大半个世纪的无产阶级从事办报活动的历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先后涌现过6万多种报刊、1 000多个通讯社、200多个电台电视台和成千上万的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有过几百次大小不等的有影响的宣传战役。这些都是中国新闻史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象。由于中国的新闻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新闻史因此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容,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史都无法比拟的。正因为新闻史是一门科学,从事新闻史的研究,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于无产阶级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来说,事实是第一性的。每一个从事新闻史研究的人,都必须对新闻历史上的事实和他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第一手材料,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结论。理论的指导是重要的,但决不能以论代史。“史料挂帅”当然不好,但也不必讳言“史料”。革命导师明乎言之:“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资本论》第二版跋)没有“史料”,还搞什么历史?没有对“史料”的充分掌握和过细研究,没有对重要的关键的“史料”的考订和甄别,是不可能对历史事实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论断的。一切从概念出发、先入为主、脱离实际、游谈无根的做法,都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大忌,也是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大忌。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对一个一个报纸、报人和宣传战役的认真的专门的研究,一部完整的新闻史是难以写好的。 二 历史研究,从来都是为现实服务的,新闻史的研究也不例外。我们之所以研究新闻史,目的是为了总结好新闻事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新闻史怎样为现实服务呢?具体说来,有以下数端: (一)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和进步报刊的优良传统 鸦片战争以来,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运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呼吁变法、呼吁改革、呼吁救亡,宣传进化论思想及民主革命思想,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又有不少革命的新闻工作者,运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作了充分的舆论上的准备。他们所办的报刊,性质虽然不完全相同,都积极地运用各种新闻手段,发表评论、传递信息、传播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当时的革命和进步的政治服务,具有很多好的传统。拿近半个多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报刊来说,可以举出的就有全党办报的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充当党的耳目喉舌和反映人民声音的传统;实事求是、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的传统,以及艰苦奋斗的传统,等等。学习和研究中国新闻史,可以帮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些好的传统,更好地改进当前的工作。 (二)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类型报纸的办报经验 19世纪初叶以来,在中国的新闻战线上,曾经涌现过名目繁多的各种类型的报纸。从刊期来说,有日报、隔日报、三日报、周报、旬报、半月刊、月刊、季刊、年刊。从版式来说,有大到全张和对开,小到四开、八开、十六开,乃至于六十四开的各种报刊。从性质来说,有单纯的政论报刊,综合性的时事报刊,也有侧重于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摄影、漫画等方面的专业报刊。从读者对象来说,有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报刊,也有以工、农、青、妇、学生为对象的专门报刊。从出版的地点看,有的是在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出版的;有的则是在租界乃至于国外出版的;有的是在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版的;有的则是在白区、国统区、沦陷区,乃至于港澳和海外各地出版的。在后一部分报刊当中,有的是以党的机关报的名义出现的,有的则是以非机关报乃至于中间报刊的面目出现的。有的报纸,重点在正张,有的报纸,重点在副刊。一些政治态度偏于保守的报纸副刊,也可以被利用来作为革命和进步思想的宣传阵地。此外,为了防止反动当局的迫害,历史上还曾经出现一些蒙上了一层“灰色”保护色的革命报刊。这些门类众多的报刊,长期积累下来的办报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总结和借鉴它们的经验,研究它们的规律,举一反三,可以使我们的报纸有更大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得更为出色。 《方汉奇文集》(增订版)是探究中国新闻发展史脉络,追溯近现代中国报业历程,分析新闻学理论的经典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