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作者简介
彭晓玲,湖南浏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浏阳市文联副主席。作品刊发于《中国作家》《散文》《长城》《清明》《湖南文学》《湘江文艺》《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红石头的舞蹈》《挂在城市上空的忧伤》《苍茫潇湘》《寻访谭嗣同》,短篇小说集《谁来疼惜你》,长篇小说《血色围山》(与人合作),长篇纪实文学《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葬兄 1 光绪十六年(1890年) 二月初十。一大早,谭嗣同 醒来,斜靠在病榻上,默默 地注视着窗外天井,雨声急 促。 自大年初一以来,天好 像破了,雨淅淅沥沥下个没 完。也晴了那么一两天,人 们还没来得及高兴,转眼间 雨又下来了,偶尔滚过几声 雷,雨势更大了。 嗣同已病了上十天了, 今天才感觉略微好点,老管 家徐继扬将房里的炭火盆烧 得旺旺的。徐继扬是母亲徐 五缘远房亲戚,已六十多岁 了,在谭家的这座浏阳城北 门三进宅第待了很多年。 直到此时,嗣同依然不 能接受仲兄嗣襄已然离世的 现实。寒气弥漫,密密绵绵 ,和他内心深处的伤痛扭在 一起。他十二岁时,因京师 流行白喉病,母亲徐氏夫人 、伯兄嗣贻、姐姐嗣淑五日 内先后去世。从此,他与仲 兄嗣襄相依为命,嗣襄一直 真心爱护着他。没想到,十 四年之后,长他九岁的嗣襄 也走了,嗣同咬着嘴唇,热 泪如注,猛烈地咳嗽起来。 “七少爷,好些吗?我让 厨房李妈熬了些白粥,趁热 先喝了吧。你瘦多了!”徐 老伯端着碗冒着热气的白粥 ,眼里满是期待。 嗣同欠身接过碗,等徐 老伯退出后,又将碗放在床 边的小几上,想了想,又端 起来,连喝了几口。李妈的 手艺就是好,晶莹的白粥, 漂了几瓣葱花几丝榨菜,极 为爽口。 嗣同索性掀开被子起床 ,刚套上那件深灰色棉袍, 徐老伯又端着碗中药走了进 来,见他微微皱起了眉头, 忙说:“七少爷起床了?还 有两服药,熊医生说,吃了 这七服药,人就会轻松多了 。” 徐老伯刚出去,师中吉 走了进来,见嗣同起床了, 脸有喜色:“七爷今天气色 好多了,大爷会你来了。我 已安排在隔壁书房里等。” 嗣同一怔:大兄莫不又是商 量安葬仲兄之事?赶紧让师 中吉帮他理好发辫,将几上 那碗中药喝下,就往隔壁书 房走去。见大兄谭嗣綮正坐 在火缸前烤火,他忙上前行 礼,问道:“莘畲兄,这么 早就来了,不知有何吩咐? ” 嗣同叔伯兄弟十人,嗣 棨居长,酷似他父亲谭继舁 ,高大魁梧,却生性严肃。 此刻,他关切地看了看嗣同 ,说道:“七弟身子恢复得 怎么样?昨晚南台书院主事 邹明沅来我家,再次说起泗 生下葬之事,故今天我特地 赶过来。” 嗣同心一沉,只得按下 心中不快,问道:“谢谢大 兄关心,不知大兄可有什么 要特别提醒小弟?” 却说嗣同的祖父谭学琴 ,当年因家道中落,只得放 弃举业,去浏阳县衙做了一 名管理簿记的小吏,直到四 十多岁才成家。谭学琴靠着 省吃俭用,家境才渐渐宽裕 ,得以在浏阳城外道吾山下 天井坡安家。他自奉俭约, 独喜儒术,常与读书人往来 。道光八年,他留下“我死 勿令儿子废学”的遗言,便 撒手人寰,抛下夫人毛氏和 儿女七人。眼看家里连吃饭 都成问题,十三岁的长子谭 继异只得弃学,子承父业, 挑起了维持全家生计的重担 。 嗣同父亲谭继洵小时体 弱多病,后来又得了咯血症 ,谭继舁对这位三弟极为看 重,为他求医调药,百般呵 护;到了三弟入学年龄,又 为他延请塾师,严格督促其 功课。谭继洵不敢懈怠,二 十七岁时考中举人,咸丰十 年(1860年)以三甲八十 六名赐同进士出身。待户部 学习期满,谭继洵得以补授 户部广西司主事,乃移居京 师懒眠胡同。也就在这年, 谭继洵令徐氏夫人购得浏阳 北城这座柴氏宅院,从天井 坡迁至浏阳城。随着谭继洵 的升迁,浏阳谭氏从此一跃 成为浏阳第一大家族,在浏 阳四大家族“谭、宋、刘、 黎”中排名首位。 自当了京官,谭继洵不 时在浏阳买些田产,委托伯 兄谭继昇管理。兄弟情谊深 厚,谭继昇全心全意打理, 年年都有盈余。四年前谭继 舁撒手人寰,长子嗣棨接手 家族事务。嗣棨为县学附贡 生,现在他完全接了父亲的 班,凡事料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有些傲气,平日里都板 着一张脸。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