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濉溪
作者简介
政协濉溪县委员会建立于1980年6月,现已历经十一届。十一届政协委员会下设提案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其职责之一是负责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承担资政育人的工作任务。近年来,先后编辑出版了《濉溪口史话》《文旅濉溪》等著作十余部。
内容简介
濉溪党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在濉溪 1919年上半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巴黎和会不顾属于战胜国一方的中国的权益,规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激起全国人民的一致愤慨,声援斗争的烈火迅速蔓延全国。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濉溪地区,广大学生、市民、商人纷纷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声援行动很快形成一股反帝爱国浪潮。 1919年5月7日,宿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址在临涣)教师余松龄、邵剑南、王乔英、刘连芳和学生朱务平、刘之武、谢箫九、赵西凡、段紫亮等人,组织第二高等小学和临涣各国民小学的师生举行集会,余松龄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号召各界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反对北洋政府的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取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收回被日本霸占的原德国在山东的特权。5月上旬,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址在濉溪口)教师李雪梅,濉溪第四国民小学教师沈春徇和第三高等小学学生郑子瑜、王建东、文天情、丁茂修等人,在第四国民小学召开会议,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第三高等小学和各国民小学罢课3天,各校师生联合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5月中旬,濉溪各校师生在第三高等小学操场集会,要求北京政府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 5月下旬,县立第七高等小学(校址在古饶)的师生和各界群众千余人在第七高等小学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行动。古饶的工人、学生、商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行动。 新文化的传播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濉溪地区的进步师生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1920年2月,陈海仙担任宿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址在临涣)校长,他赞同和支持新文化运动的观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尊重民主与科学。他要求全校师生用白话文写作,批判陈腐的孔学。进步教师孙树勋、刘连芳、王乔英、余松龄都推崇新文化和新思想。第二高等小学购买、订阅了《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科学与人生》《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供广大师生阅读。他们还公开发表文章,反对林纾等用文言文翻译小说,欢迎新的创作和用白话文写文章。濉溪国民小学教师文词林(文陶生)带头冲破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父母包办婚姻,与高姓女子公开自由恋爱,最终结为美满姻缘。 1920年春,以丁晓、杨梓宜、徐仙舟为主,组织成立新剧社,排演《八国联军进北京》《安南亡国惨》《孔雀东南飞》等剧目,在城镇和广大农村向群众宣传坚持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想。1923年寒假,郑子瑜、王建东回到濉溪,与同学一起组建了濉溪旅外学生会,并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一些地区为宣传新文化还开办书社,向外借阅或出售进步书刊,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濉溪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濉溪的传播 在濉溪地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通过进步书刊传播开来的。早在十月革命前后,濉溪口有《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迅速成为一股时代潮流。 马克思主义首先在学校传播开来。宿县县立第二、第三、第七高等小学的学生毕业后,纷纷到外地求学。他们在求学期间,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假期,他们把《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马列主义与宗教》等书籍,以及《新青年》《每周评论》《劳动者》《觉悟》等进步刊物带回母校,在广大师生中广为传阅。学校很快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师生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又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在社会上广为宣传。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革命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在濉溪地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