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经济看历史

透过经济看历史
作者: 编者:王文剑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4.09
折扣购买: 透过经济看历史
ISBN: 9787569945294

作者简介

"王文剑:经济学博士,供职于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文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已出版有《西汉往事》《不一样的楚汉相争》《大分流重探:欧洲、印度与全球经济强权的兴起》(译著)。 "

内容简介

"一、修筑长城的经济账 一 秦朝以后,汉朝、明朝等中原王朝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抵御草原民族的侵袭,但从实际效果看,我们却很难评价。 表面上看,长城对处于防守一方的中原王朝非常有利。大家可以想象,中原王朝派出数量不多的兵将,站到城墙上,驰弓拉箭,以逸待劳,在冷兵器时代或半冷兵器时代,这种打法确实又省力又省事,防守效率奇高。守卫长城的部队万一被草原军团搞了偷袭,也没啥可怕的。可以依靠长城上的烽火台,传送消息,瞬间召集各地人马,齐聚一起,打好了,来个反偷袭,全歼敌人,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大家知道,抵御敌人进攻,最好的部署是在同一个方向上建立多道防线,形成防守的纵深。如果只靠一道防线抵御敌人,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原因很简单。这条防线一旦在一点上被敌人突破了,远处的援军看到烽烟,没来得及跑过来,对敌人围追堵截,那么,整个长城防线在瞬间就可能崩盘。等大家紧赶慢赶跑来,草原军团的主力可能已越过长城,直奔长安,找皇帝喝茶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长城即使修得再牢固、再漫长,其实际用处也是极为有限的。从历史记载看,长城也确实从未真正把骑马呼啸、弯弓射雕的草原军团挡在墙外。长城的军事价值并未大家普遍理解的那样强。 黄河、长江这类号称“天堑”的防御屏障,肯定有利于防守,但仅指望这两条河流把敌人挡住,则显得非常一厢情愿了。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要想守住长江,必须守住淮河以及淮河到长江之间的平原。一旦敌人突破淮河,而且还攻占江淮平原,长江也就成了“摆设”。 那些守长江的江南政权,比如,东晋、南宋,在江淮地区投入的军力往往都要远高于沿江布置的。而争夺江南政权的决定性之战,也很少发生在长江沿岸,大概赤壁之战和忽必烈攻打鄂州的战斗等为数不多的战例,长江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功能。 既然实际功效被打了折扣,那么,修长城还是不修长城,就成为始终困扰中原王朝的一个问题了。 从秦以后,真正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中原王朝其实并不多。汉朝在其建国初期算是勉强地使用过长城,曾对秦朝留下的长城打了很多“补丁”。然而,汉朝后来真正能抵御住草原民族的侵扰,其实与长城也没什么太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匈奴南侵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大力发展骑兵部队,采取主动出击的作战方式,举倾国之力,最终把匈奴打残。在汉军压力下,这支草原民族一部分北迁,一部分西逃,而另一小部分则南附,投降汉朝,做起了汉家臣民。 虽然汉武帝终其一生,也没有彻底解决匈奴南侵的问题。但他死之后,匈奴那种不把汉朝当回事儿的嚣张气焰,确实被打压了下去。在他身后的岁月里,汉朝打出“战争”、“和亲”和贸易等一系列组合拳后,因匈奴侵扰而带来的损失,则被降到了相当低的程度。 和草原帝国对抗,无论从财政能力,还是从军事实力,晋朝都不算是一个太有成色的中原王朝。虽然也对长城做了很多次修补,但规模和秦汉相比,还是相当逊色的,也就是晋武帝时,监幽州诸军事的护乌桓校尉唐彬重修了3000多里秦代长城和城塞,实际效果却不好说。毕竟,国内一团乱麻,“八王之乱”已经把晋朝搞得一脸死样,即使草原民族不来打它,它其实也是很难活下去。因此,长城的功效在晋朝很难评估。 到了南北朝时期,虽然长城南北都算是鲜卑民族的势力范围,但长城却被大规模修葺了三次。北魏虽然也来自草原,但自从孝文帝力排众议,带着大家伙儿把家搬到中原后,鲜卑人的势力也逐渐南移,原来被他们极度看不起的柔然民族抓住机会,鸠占鹊巢,在草原地区崛起。从此,北魏帝国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麻烦,经常被柔然骚扰、偷袭和抢掠,倍受折磨。这个在草原上起家,靠弓马闯天下的草原帝国竟然也不得不打起长城的主意。不过,因为北魏把长城防线修成一条单一的防线,缺乏弹性防御设施和城垒,长城在北魏的手上实际上没发挥出太大的防御功能,其军事价值非常有限。 唐朝建国之时,唐太宗李世民就以皇帝兼“天可汗”的双重身份,成为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共同尊奉的“一把手”。终唐一朝,基本没听说过,有哪个皇帝动过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念头。在安禄山造反之前,在河北、山西等传统的汉族积聚区,实际上早已呈现出“胡汉混居、不分彼此”的生活场景。这时候,即使有人提出修筑长城,大家也会感到很莫名其妙,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俺们都是唐王朝的子民,修长城,你皇帝是想防备谁呢?”。 " "◎著名经济学家赖建诚、陈强、陆铭、吕冰洋,著名历史作家吴钩、杜君立、郭灿金联袂推荐 ◎经济暗流托起的中华民族交融史,看先辈们是如何求生存,谋发展的 ◎以经济学的逻辑,解开长城内外千年政治的运行密码,撇开传统历史观,打开东亚大文明演进的另一扇大门 ◎本书是一本历史学和经济学跨界之作,经济学思维渗透入或宏达或微观的史实中,赋予了本书与众不同的气质。 ◎本书游走在象牙塔内外,追求逻辑与语言的双重美感,深入而浅出,雅俗而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