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何处去赏花
作者简介
肖复兴,1947年出生,当代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10年的大中小学的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那篇绿绿的爬山虎》《童年的小花狗》《荔枝》《小溪巴赫》《拥你入睡》《宽容是一种爱》《孤独的普希金》等三十多篇作品入选人教版、苏教版、上海版、北京版、鄂教版、鲁教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以及新加坡等国的汉语教材。曾多次获得优秀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并荣获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作家”称号。
内容简介
春到何处去赏花 在老北京,花和树一般 在皇家园林、寺庙和四合院 里。春天踏青赏花,皇家园 林进不去的时候,人们是到 寺庙里,连烧香拜佛带赏花 ,一揽子完成。春节过后, 过了春分,农历二月二十五 ,有个花朝节,是百花的生 日,那一天,人们更会到寺 庙里去,花事和佛事便紧密 地连在一起。因此,在皇家 园林还没有开放为公园的年 代,到寺庙里赏花,是很多 人一个共有的选择。 过去,老北京坊间有个 顺口溜:崇效寺的牡丹,花 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 ,法源寺的丁香。这四句话 ,合辙押韵。意思是说,开 春赏花,不能不去这四座古 老的寺庙,那里有京城春花 的代表作。 那时候,到那里赏花, 就跟现在年轻人买东西要到 专卖店里一样,是老北京人 的讲究。这便看得出是民俗 的力量,已经形成了一种既 定的传统。可以看出,老北 京人赏花,讲究要拔出萝卜 带出泥,连带出北京自己悠 久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味 儿来。就跟讲究牡丹是贵客 、芍药是富客、丁香是情客 、海棠是愁客一样,每一种 花要有一座古寺依托,方才 剑鞘相合、鞍马相配,葡萄 美酒夜光杯,相得益彰。 这四座古寺的花事繁盛 ,一直延续到民国。起码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泰戈尔 访问北京时,徐志摩还专门 陪同他到法源寺里看花。读 张中行先生的文章,知道二 十世纪四十年代,还看得到 崇效寺施“大肥”,方能花开 茂盛的绿牡丹和黑牡丹。这 是崇效寺的绝活儿。新中国 成立初期,崇效寺的这些牡 丹全都被移植到中山公园, 赏花更近便了。 唐花坞 北京市的中山公园里有 座唐花坞,是北京最早的室 内植物园。从民国之初到新 中国成立之后很久一段时间 ,寒冷的冬天想看鲜花盛开 ,只有到唐花坞。 北京有这么一个中山公 园,公园里有这么一个唐花 坞,要感谢朱启钤。一九一 四年,他任内务总长兼京都 市政公所督办,有了这份权 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就将这个皇家的园林建成了 面向民众开放的公园。如果 没有他,不知道在北京要晚 多少年才能建成一座公园、 一座唐花坞。 当然,除了权力,还得 有眼光和公心。将权力化为 私利者,从古到今都大有人 在。相较之下,便越发显得 朱启钤的难得。 当时,他向政府各部要 求捐款改建这个公园,每个 部都捐了一千块银元,朱启 钤一个人捐的也是这个数, 足见他这个人和一般的官府 之人不尽相同。 朱启钤不仅是官员,还 是建筑家,中国营造学社就 是他创办的。中山公园改建 之初,他新建了一些亭台楼 阁,唐花坞是其中第一批建 筑,中间是一座八角亭,两 侧呈扇面式,上铺蓝色琉璃 瓦,中西合璧,分外醒目。 建了唐花坞之后,得有 珍贵的花才相配。他家有一 株珍贵的昙花,高达五尺, 每到花期,他都会让人把昙 花搬至唐花坞,供众人观赏 昙花一现的珍贵一刻。这也 让人们从另一个侧面,见识 了朱启钤这个人。 唐花坞前的荷花池和荷 花池边的水榭,也都是当年 朱启钤主持建造的。民国时 期,很多画展在水榭举办。 尽管后来有人批评水榭建得 太偏,不大显眼,发挥不了 作用,但是,当年有这样的 设计,为百年后的今天留下 这样的景观,也实在是不容 易了。 如今,外地游客到故宫 的人多,到中山公园的则很 少。与故宫的人山人海相比 ,这里像是万丈红尘之外, 有别处难有的清静。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