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企鹅经典

包法利夫人/企鹅经典
作者: (法)福楼拜|译者:周克希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8.91
折扣购买: 包法利夫人/企鹅经典
ISBN: 9787532163359

作者简介

福楼拜(1821~1880),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1856年,福楼拜因发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被保守人士指控涉嫌淫秽,轰动法国文坛,进步作家则尊奉这部作品为“新艺术的法典”、“最完美的小说”。福楼拜的创作对现代主义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内容简介

我们在自修室上课,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个没 穿制服的新生,还有个校工端着张大课桌。打瞌睡的 同学惊醒过来,全班起立,仿佛刚才大家都只顾用功 似的。 校长做个手势让我们坐下;然后,转身对学监低 声说: “罗杰先生,这孩子交给您了,他上五年级。要 是功课、操行都不错的话,就让他转到高班,按年龄 他该进高班了。” 那新生缩在门后墙旮旯那儿,几乎谁都看不到。 这乡下孩子约摸十五岁光景,个子比我们大家都高。 头发齐额剪平,像个乡村教堂唱诗班的孩子,看上去 挺懂事,神情却很窘迫。肩膀不算宽,可是那件钉着 黑纽扣的绿呢上衣大概袖笼太小,裹得紧绷绷的,袖 口还露出一截红通通的手腕,想必平日里是裸露惯的 。浅黄色的长裤用背带吊得高高的,露出了穿蓝袜子 的小腿肚。脚上那双皮鞋挺结实,敲了好些鞋钉,但 擦得不亮。 大家开始背书。他竖起耳朵听,专心得像在教堂 里听讲道,既不敢架起腿来,也不敢把胳膊肘支在课 桌上,到两点钟,下课铃响了,他还不起来跟我们一 起排队,学监不得不提醒他一声。 我们有个习惯,一进教室,就把帽子扔在地上, 好腾出手来;而且帽子非得一进门就扔,从凳子底下 穿过,一直飞到墙脚跟,扬起一片灰尘;这叫派头。 可是这做法,新生不知是没注意到,还是不敢照做, 直到祈祷完毕,他仍把帽子放在并拢的膝盖上。这顶 帽子是个杂拌儿,有点像毛皮高统帽,有点像波兰骑 兵帽,又有点像圆筒帽、獭皮帽或棉便帽,反正看上 去挺寒碜,那副讳莫如深的丑样儿,活像一张表情让 人莫名其妙的傻瓜的脸。帽子里面有撑条撑着,胖鼓 鼓的像个椭球,底下先是三箍轮缘形饰边;而后交替 镶拼着丝绒和兔皮的菱形方块,中间用红道隔开; 再往上就是口袋似的帽筒,顶上是块硬板纸的多 边形,上面绣着图案复杂的饰带,然后从帽顶垂下一 条极细极细的长绳,下端荡着一个金线编成的小十字 架。帽子倒是新的;帽檐闪着光。 “你站起来。”老师说。 他站起来,帽子掉了下去。全班都笑起来。 他弯身去捡帽子。邻座同学用胳膊肘一捅,帽子 又掉了下去;他又俯身捡起来。 “就别管你那顶头盔了吧。”老师说,他是个挺 风趣的人。 同学们哄堂大笑,弄得这可怜的孩子狼狈不堪, 不知那顶帽子是捏在手里好,还是撂在地上或戴在头 上好。他重新坐下,帽子放在双膝上。 “站起来,”老师说,“把你的名字告诉我。” 新生嘟嘟囔囔说了个名字,谁也没听清。 “再说一遍。” 还是那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淹没在了全班的喧 哗声中。 “大声点儿!”老师喊道,“大声点儿!” 新生横下心,拼命张大嘴巴,使足全身劲儿,像 大老远喊人似的喊出这几个字:夏波瓦砾。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喧哗声犹如crescendo那 般愈来愈响,夹杂着阵阵尖利的噪声(有人乱嚷嚷, 有人学狗叫,有人跺脚,有人一个劲儿地学舌:夏波 瓦砾!夏波瓦砾!),震耳欲聋的聒噪好半天才平静 下来,变成此起彼落的个别音符,但不时还会从一排 座位冷不丁冒出没能忍住的笑声,仿佛一枚炮竹还没 燃尽似的。 然而,罚做作业的警告雨点般落下来,课堂秩序 渐渐恢复了正常,老师又要新生报名字,叫他一个一 个字母拼读,临末了再重念一遍,总算听明白了夏尔 包法利这名字,当即吩咐这可怜虫上来坐讲台前的懒 生凳。他立起身来,但还没挪步便又踌躇起来。 “你找什么呢?”老师问。 “我的帽……”新生怯生生地说,一边心神不定 地朝四下里张望。 “全班罚抄五百行诗!”一声怒不可遏的吆喝, 犹如那声Quosego,制止了一场风暴的发作。“都给 我静下来!”老师气吼吼地嚷道,拿起刚从帽筒里抽 出来的手帕擦额头。“你,新生,给我把 ridiculussum的动词变位抄二十遍。” 随后,声音放得缓和了些: “嗨!你的帽子么,会找到的,没人偷你的!” 教室里安静下来。一颗颗脑袋俯在练习本上,新 生一连两小时坐得毕端毕正,尽管有人用蘸水笔尖朝 他弹小纸球,墨水溅在他脸上,可他只是用手擦擦, 依然坐得一动不动,眼睛垂得低低的。 晚上在自修室,他从课桌里取出袖套,把文具整 理好,然后仔细地用尺在纸上画线。我们可以看到, 他很用功,每个词都查字典,弄得很吃力。他大概就 是凭这股刻苦劲头,才没降班;因为,他虽说语法还 过得去,可是碰到造句就不开窍。他的拉丁文当初是 村里本堂神甫教的, 父母图省钱,一拖再拖,耽误了送他上学。 P3-5